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教育界的共識。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技術、新裝備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仍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問題,如何確保技術的普及和公平使用?如何避免技術帶來的信息泄露和隱私侵犯?……”4月20日,第83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同期舉辦的“新技術新裝備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局長論壇”上,多位教育領域專家圍繞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進行探討。
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監事長王鴻冰指出,新技術、新裝備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從在線教育平臺的普及到智能教室的建設,再到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正逐步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習變得更加個性化和自主化。“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思維,積極探索新技術、新裝備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模式和路徑。”
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教育信息化裝備分會理事長蔡耘表示,面對新技術新裝備的挑戰和機遇,一是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二是要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使之與新技術的發展相適應,三是要改善教育裝備的條件,充分利用智能化網絡化教學資源,四是要加強教學科研,推動教育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蔡耘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體系,推動資源共享,打破地域和學校之間的壁壘,實現優質資源的均衡分配。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試點,總結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前不久教育部啟動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推出四項具體行動。論壇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介紹,四項具體行動包括: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AI學習”專欄,邀請“大咖”談AI、組織名師教AI、鼓勵師生學AI;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智能升級,支持全民個性化終身學習,上線智能工具增加課堂互動,促進就業、考試、留學等教育服務更加便捷暢通;實施教育系統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大模型從課堂走向應用;將人工智能融入數字教育對外開放,搭建數字教育國際交流平臺,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國方案。
“我們組織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開發上線‘智能學伴’,支持各地各校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國家提供的學伴工具。通過‘智能學伴’開展學情分析,構建數字畫像,實現優質資源的智能搜索和個性推送,匯聚各類學習成果及信息,構建學生學習檔案。”任昌山表示。
此外,任昌山介紹,教育部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中上線智能工具,構建多元供給生態。聚焦基層教師,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教師負擔沉重、能力不足的問題,提供課件生成、課堂互動、作業批改、學生評價等工具,幫助教師減負增效。通過大數據分析,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情況,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智能時代的因材施教。
“我們的數智教育改革思路主要基于三個融合,技術融合、管理融合、溫度融合。”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副局長程莉莎介紹了當地的數智教育治理工作經驗。該地教育局依托釘釘平臺搭建起大數據中臺,建立教師、學生、資源三大數據庫,架構完備的基礎數據系統;開發上線局校兩級應用場景,一方面是生態評價、智慧招生、聯心橋等區域治理場景,實現智慧、高效、有溫度的教育服務,另一方面是課后服務、“三名在線”、西湖棒伢兒、五好學生、智安校園等校園應用場景,通過豐富學教方式促進信息化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未來現代教育治理推進會更加智能,優質資源的共創共享會更加充分,教與學的變革創新會更加深入。”同時程莉莎強調,教育治理的對象是人,因此技術應用更要關注人的情感交流,指向人的心靈成長;應用場景的目標是用戶需求,也就是技術要為師生和家長提供智慧化、高效能、有溫度的教育服務。“數智教育現代化改革一直在路上。”
重慶市南岸區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李智指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教育界的共識。他介紹,重慶市圍繞課堂教學、教師發展、學生成長、教育評價四個領域,開展了智慧教學、智慧教育、智慧成長、智慧評價等四個方面的探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