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創建40周年。為紀念學科創立40周年,共話新時代財政學科發展,5月24日,新時代財政學科發展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
今年是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創建40周年。為紀念學科創立40周年,共話新時代財政學科發展,5月24日,新時代財政學科發展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志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校長楊燦明,東北財經大學原校長呂煒,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慶旺,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春根,山東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謝申祥,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陸毅,山東大學文科特聘一級教授安體富,山東大學原校長樊麗明,副校長朱德建出席活動。
朱德建在致辭中表示,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始終以服務國家需求、推動學術創新為使命任務,在財政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成為山東大學經濟學科乃至社科學科版塊的靚麗明珠。希望財政學科薪火相傳、繼往開來,與學界同仁一道,科學闡釋中國財政學的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貢獻更多財政智慧。
作為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建設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帶頭人,回顧山大財政學科40年發展歷程,樊麗明感慨萬千。她說,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創立發展的40年,是應國家之需、與時代同行的40年,是領導支持、同道鼓勵、師生奮斗的40年,是擔當使命,扎實前行,勇攀高峰的40年。她總結道,山大財政學科建設始終堅持回應時代需求、服務國家戰略的初心使命。“教育的小邏輯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需要和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山大財政學人的主動選擇。”與此同時,山大財政學科秉承“扎根中國大地,探求中國財稅治理之道”的不懈追求,傳承尊師愛生、教學相長、團結協作的優良傳統。她希望山大財政學科師生把握時代機遇、傳承優良傳統、回應國家需求,不斷推動學科建設取得新輝煌。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石紹賓匯報了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四十年的奮斗歷程及發展展望。
郭慶旺教授分享中國人民大學財政學科三代學人與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團隊交流交往、合作共進的感人故事。馬海濤贊揚山東大學財政學科扎根齊魯、服務國家的責任擔當,回顧兩校合作交流豐碩成果。他們一致表示,期望未來與山東大學財政學科深化合作、攜手共進,為構建中國特色財政學理論體系貢獻力量。
1985級干部專修科校友代表董濤、1995級校友代表楊立巖深情回憶大學美好時光和深厚師生情誼,期待母校續寫財政學科發展新篇章。
大會舉行了山東大學財政學科杰出貢獻獎頒獎儀式,朱德建為獲獎者安體富教授、樊麗明教授、李齊云教授、趙夢涵教授頒獎。樊麗明、王祿山、石紹賓、校友代表王忠為、基金捐贈方代表厲欣,共同啟動了明德公共經濟學基金。
主旨報告環節,楊燦明教授從提升學科高度、拓展空間寬度、強化學科跨度、挖掘研究深度及凸顯科技創新度等五個方面,指出了未來財政學科的發展方向。呂煒教授認為未來財政體制研究需要突破傳統框架,立足國家治理需求,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財政體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楊志勇分析了財政學科建設需要直面的問題,指出應從實踐出發建構中國財政學自主知識體系。陸毅分析了行為經濟學在財政政策設計中的應用價值,為財政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視角。大會分別由經濟學院黨委書記董春杰和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李永友主持。
活動期間,與會嘉賓圍繞“財政學科創新發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稅務專業碩士產教融合育人”主題分別進行三場主題論壇。《復印報刊資料·財政與稅務》編委會會議,聚賢校友講壇,廈門大學-山東大學財政學科雙邊論壇等活動同期舉行。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全國26所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單位的專家學者,山東大學財政學科校友代表,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學院負責人、財政系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據悉,山東大學1985年創立財稅專業、合作招收培養財稅干部。1986年,設立本科專業并面向全國招生。1993年,招收財政學碩士研究生。2003年,設財政學博士點,成為當時我國10家財政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202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將山東大學確定為聯系點。四十年來,山東大學財政學科在財稅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山大財政特色”,成為山東大學事業發展全局中重要一極,為構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來源:山東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徐菲 呂寧 攝影:張云鵬)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