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慕課、在線課堂等教育平臺學習外,孩子們還在各個網頁或多媒體設備之間搖擺不定、來回切換,學界稱之為“智能媒介多任務使用”。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青少年網絡素養問題備受關注。正在進行的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教育界別委員、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帶來《亟需警惕智能媒介多任務使用對兒童帶來的身心傷害,全面強化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提案。
竇桂梅為青少年網絡素養提升建言獻策。受訪者供圖
在家預習復習功課時,同時使用多個媒介看電影、聽音樂、玩游戲、刷視頻;一旦遇到挫折或不滿,會在網上尋找安慰;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或父母沒收孩子iPad,孩子生氣、賭氣、進行惡作劇“報復”……青少年群體中出現的這些現象,引起了竇桂梅注意。
竇桂梅向新京報記者指出,除了在慕課、在線課堂等教育平臺學習外,孩子們還借助各種智能媒介,在各個網頁或多媒體設備之間搖擺不定、來回切換,學界稱之為“智能媒介多任務使用”。
在竇桂梅看來,小學生群體對媒介的總體感受處于認知模糊階段,面對海量和復雜新媒體信息,缺乏有效的辨識度和評估能力,容易遭遇各種風險和挑戰,缺乏應對和保護自己的能力。而“智能媒介多任務使用”造成孩子們出現三心二意、學習能力與社會情感力下降、失眠、網絡成癮等諸多問題。
“數字經濟,但不能忘掉‘數字育人’,這是一個重要性、嚴重性與迫切性兼具的問題。”基于此,竇桂梅在提案中建議,學校首要承擔育人主體責任,要在各個學科、各個活動的媒介工具使用中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滲透和指導。社會也要形成共識,讓媒介素養成為衡量兒童是否在社區社會健康成長的重要指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竇桂梅建議,協同學校、家庭、社會以及政府等各方力量,創造良性的家庭學習生活媒介空間。此外她提出,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調控力度,制定適應性法規條例,制定不同年齡的媒介素養標準。教育行政部門應協同其他部門成立媒介教育治理領導小組、加大內容管控、啟動約談機制,讓高質量的網絡思政教育貫穿育人“全鏈條”。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