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國家安全等5項重大主題進入中小學教材,是否會加重學生負擔?
勞動教育、國家安全等5項重大主題進入中小學教材,是否會加重學生負擔?8月24日,在教育部召開的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教材情況相關發布會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回應稱,這些主題教育不是增加知識點的記憶,而是強化素養教育;此外內容更加系統化、克服碎片化,是有利于減負的。
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任務及基本遵循,教育部選擇確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勞動、國家安全等重大主題,研制進課程教材指南或指導綱要。
如此多的重大主題相關內容進入教材中,是否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如何既強化這些教育,又不增加負擔?申繼亮表示:“我們在研制這些《指南》過程中,也始終關注這個問題。”他指出,減負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在規定的時間內,比如在小學一、二年級一周26節課、三到六年級30節課、初中34節課內,做好兩個事情,一是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意義、有價值,二是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成效。
“什么叫有意義?就是對學生成人成才有幫助;什么叫有效?就是學的東西不是簡單應付考試,而是對學生一輩子都有用,也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核心素養。”申繼亮稱。
他進一步指出,設計上述重大主題教育,是核心素養培養的應有之義,因為這些重大主題教育從根本上確保了育人方向,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同時他指出,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前提,是要克服簡單重復交叉等問題。此次發布的系列《指南》使主題教育內容更加系統化、克服碎片化,這是有利于減負的。此外,這些主題教育不是增加知識點的記憶,而是強化素養教育。比如革命傳統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英雄氣概、政治認同、高尚品德等。再如國家安全教育,要讓學生有底線思維、樹立國家利益至上觀念等。
此外,申繼亮強調,設計這些主題進課程教材的時候,還強調了育人方式的改革,不是簡單地老師講、學生聽,而更多地強調育人方式的多樣化,如考察、參觀、調研、研討、辯論等多種形式。“通過這些解決機械記憶、簡單刷題等低效問題,既把主題教育落到實處,又避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