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夜,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廣場華燈璀璨。伴著習習晚風,“浙潮學堂”首課開啟,聲樂老師現場教學,吸引眾多學員報名聽課。除了線下開課,線上也同步直播,觀看人數突破2萬,網友直呼:“老師教得太細...
【文化評析】
作者:李曉
5月19日夜,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廣場華燈璀璨。伴著習習晚風,“浙潮學堂”首課開啟,聲樂老師現場教學,吸引眾多學員報名聽課。除了線下開課,線上也同步直播,觀看人數突破2萬,網友直呼:“老師教得太細致了,求回放!”在這個“沒有圍墻”的夜校課堂上,一次以音樂為媒的學習活動,點燃了所有參與者的熱情。
夜校走紅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這種打破時空局限,師生在公共空間共賞一首曲、共上一堂課的學習方式,還不多見。下班歸來的都市青年,以輕松、活潑的心態融入這場邀約,那種忘記疲倦的灑脫、重拾自我的暢快以及徜徉于自然之中的愜意,何嘗不是一份生活的調劑與精神的寄托?
當懷抱同樣情感的人們因熱愛于此相遇、相聚,并因為共同學習、互動而彼此理解、產生共鳴時,社交的壁壘自然被打破,轉而成為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音樂如同一條能夠讓人同頻的紐帶,增進了大家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時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對文化產品與公共服務也有了更為個性多元的追求。戶外版“浙潮學堂”應運而生,讓藝術教育由小眾“限量”變為了大眾“普惠”,讓教師、學員以及旁聽觀眾實現一種匠心與誠心的雙向奔赴,進而用全新姿態為“藝術為民、全民共享”的理念寫下生動注腳。其實,諸多普惠性公共文化產品正不斷豐富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市民可以在夜校中享受戲曲之美、領略非遺風韻,或者走進展廳看一場書畫展覽,于市井街頭聽一場音樂交響……這些悄然興起的變化正在影響并塑造著我們的精神世界、涵育著藝術的沃土,并終將讓文化的種子發榮滋長。
尋常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離開了大眾、脫離了現實,藝術創作也將變為無根浮萍。創作者只有融入尋常、融入時代,才能充分汲取靈感與養分,進而更好地捕捉美、創造美、傳播美。哪一首唱得響、傳得開的曲子,不是融入了生活的五味雜陳,才譜出了動人的旋律?同理,這種打破圍墻的藝術講授方式,在融入生活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新的傳播力與生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藝術創作,讓創造力的源泉競相奔涌、生生不息。
當然,如何以“點”上的有效探索,帶動“面”上的長期實踐,還需要多方力量協同配合,用更加靈活便捷的方式、更為開闊的空間視野,為群眾提供廣泛參與的舞臺與契機,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匹配與平衡,從而讓每個有藝術理想的人都能在其中汲取營養、陶冶心智、盡情成長。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7日 12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