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澤市曹縣第二初級中學教師 趙晶晶
翻開《教師閱讀力》,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教育理想國的大門。這位從心理教師蛻變為全國知名專家學者的教育先行者,用自身經歷書寫著閱讀改變命運的奇跡。書中沒有高深莫測的理論說教,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與思考,告訴我們:閱讀絕不是閑暇時的消遣,而是撬動教師專業成長的支點。合上書本,它像一面明鏡,清晰映照出我教育實踐中的不足,同時也點燃了我對教育的無限憧憬。
閱讀,筑牢美術教育的根基
對于初中美術教師而言,閱讀不僅是自我提升的階梯,更是美術教育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中外美術史、美學原理這類“本體性知識” 書籍,猶如時光的擺渡船,載著我們溯流而上,穿梭于藝術的長河之中。在講授八年級《現實與理想——外國傳統雕塑藝術欣賞》時,《外國美術史》為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古埃及雕塑藝術中,我不再只是向學生展示《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那僵直的站姿與程式化面容,而是將尼羅河孕育的文明、永生觀念與 “正面律” 法則娓娓道來,讓學生理解這些看似刻板的造型,實則是古埃及人對永恒秩序的虔誠詮釋;走進古希臘雕塑藝術,我會帶著學生觀察《擲鐵餅者》那充滿張力的肌肉線條與 “動勢瞬間”,結合城邦競技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覺醒,解讀藝術家如何用大理石凝固生命的韻律;而文藝復興時期的典籍,則為講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我能從人文主義思潮的復興、解剖學的發展等角度,引導學生透過大衛堅毅的目光,觸摸那個時代對人性尊嚴的熱烈追求。借助書中積累的藝術理論,我組織學生分組探討《加萊義民》褶皺的衣袍、扭曲的面容所傳遞的悲壯情感,讓他們在思維碰撞中領悟:每尊雕塑都是時代的精神圖騰,承載著人類對現實的思索與對理想的憧憬。
“專業性知識”書籍則像是一個裝滿教育智慧的百寶箱。《中小學美術教學設計與研究》中科學的課程架構,《高效課堂的 34 個細節》里實用的管理技巧,都是破解教學難題的 “金鑰匙”。當我將 “情境創設法”“分層任務設計” 等理念融入課堂后,原本略顯沉悶的教室瞬間變成了充滿創意的樂園。課堂上,學生們討論時眼中閃爍的光芒,合作時的默契配合,都是閱讀賦能教學最生動的體現。而在教學競賽中收獲的佳績,不過是閱讀饋贈的意外驚喜。
閱讀,激活美術教學的活力
閱讀如同思想的催化劑,讓我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迸發出新的靈感。期刊論文中關于項目式學習的前沿理念,啟發我組織開展了 “校園藝術節”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學生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化身設計師,從海報設計到標志創設、請柬設計,每個環節都浸潤著他們的奇思妙想。看著他們為了一個配色方案爭論得面紅耳赤,為了一個創意反復打磨、精益求精,我深刻認識到,真正的藝術教育,就應該是這樣充滿生命力的探索之旅。
緊跟藝術前沿動態,是保持教學活力的秘訣。當我將新媒體藝術的互動性帶進課堂,那些充滿科技感的作品,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學生心中激起層層漣漪。他們開始嘗試用畫筆賦予傳統紋樣新生、用廢舊材料搭建環保雕塑,藝術與生活的跨界融合,讓美術課堂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閱讀,助力教師的自我超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是積累,寫是升華,寫是為了更好地沉淀閱讀過程中那些高質量的思考。閱讀與寫作的交織,構成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雙螺旋結構。讀書筆記里的靈光乍現,教學反思中的深刻剖析,教育論文里的理性思辨,這些文字不僅記錄著我的成長軌跡,更讓我在梳理與沉淀中實現認知的蛻變。每一次查閱文獻時的思維碰撞,每一次修改論文時的字斟句酌,都讓我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不斷探索教育的真諦。
閱讀還為我打開了社交的大門,與教育同仁們在云端共讀經典,在線下研討教學,這個溫暖的學習共同體,既是智慧的交換站,更是精神的加油站。我們分享著閱讀中的困惑與頓悟,交流著教學中的創新與挑戰,在思想的碰撞中。我愈發篤定:教育之路,因閱讀而繁花似錦,因同行而溫暖堅定。
閱讀《教師閱讀力》,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汲取,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閱讀,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持續成長;只有以閱讀為基石,才能搭建起通往教育理想國的橋梁。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將繼續與書為伴,在閱讀中突圍,在書香里成長,讓閱讀照亮自己的教育之路,也照亮學生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