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全網嘴替史鐵生”沖上熱搜。有社交媒體上“史鐵生”相關話題播放量破30億次。史鐵生又火了,能帶給我們讀書和閱讀教育什么樣的價值?
2024年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關于閱讀的各種數據將如約而至。而今年,一些關于讀書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也分外熱。近日,話題“全網嘴替史鐵生”沖上熱搜。有社交媒體上“史鐵生”相關話題播放量破30億次。史鐵生又火了,能帶給我們讀書和閱讀教育什么樣的價值?
筆者發現,跟史鐵生有關的微博話題,閱讀量超3000萬,且相較其他熱搜,討論數和質量都很高,參與討論數據動輒數千上萬。近年來,年輕人重讀他,不光閱讀還到地壇打卡;孩子也一再閱讀他,在中小學生作文里,《我與地壇》等史鐵生作品及其精彩句段,被引用率相當高。
當然,除了史鐵生,很多知名作家當下也很受年輕人追捧。在網絡上,有博主以魯迅的語言風格、動漫視頻的形式談當下熱點話題,累計點贊上千萬。作家余華更是已經成為許多95后、00后眼中的“頂流”,從他的微信頭像到幽默中不失哲理的話語,都在社交平臺上被網友津津樂道,作品《活著》也一直占據各大暢銷書榜、借閱書榜。這些嚴肅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頻頻火熱、出圈,帶來什么啟發?
其一,與其說這些作家及經典爆火、翻紅了,不如說這意味著對讀書的需求越來越大,好書自有長久魅力。外在社會物質越是豐盛,內心對精神豐滿的渴求越是強烈。正如時下很多年輕人喜歡史鐵生、余華們的理由:“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年輕人的嘴替”。人生就是一本打開的大書,讀書亦是在品人生。在忙碌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年輕人越發喜愛讀那些富有內涵的文學作品,從書里的大千世界體驗酸甜苦辣,與作家筆下跌宕起伏的人生“對話”,以豐沛充實的閱讀經驗來滋養自己平時單線條的生活工作,用讀萬卷書撫慰日復一日在格子間里、通勤途中奔忙的心靈,獲得應對人生困難、繼續往前的動力,這是一種面對壓力的自我調節,也是一種不甘于躺平的自洽調適。
其二,與其一味強調讀紙質書,不如因時因地引導,盡可能豐富閱讀體悟。很多人都會覺得,和碎片化的網絡瀏覽相比,翻開紙質書,才是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其實,電子閱讀已經在現代人的閱讀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方式,電子書籍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載體。最近有媒體報道,不少高校圖書館紙質書借閱量近年來出現下降。與此同時,部分高校電子書人均閱讀量已經超過紙質書。以史鐵生、余華為例,一些年輕人都是從網絡上了解了他們,讀他們的作品。
在做好時間安排、注意健康用眼的前提下,適度閱讀電子書籍,也是開卷有益的一種新方式。畢竟更重要的不是怎么讀,而是開始讀。電子閱讀便捷、可及、廣泛的特點,可以成為推廣閱讀的一大助力。不過即使電子閱讀,也不妨有意識地克服淺閱讀弊端,培養長期深入閱讀、讀經典好書的習慣。如此,方能讓引發眾說紛紜的“詞窮”等社會文化熱點現象減少,推動年輕人在隨時隨地的認真閱讀中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三,與其說閱讀教育是為了讀書而讀一本書、數本書,不如說幫助孩子尋找收獲一生帶得走的“書”。互聯網盛行、AI興起,讀書,對于每個人的人生還能意味著什么呢?讀書,不能停留在跟隨模仿別人讀書;在教育中啟發孩子讀書,也不單單為了讀書而讀書,更有長遠意義的,是讓孩子真切感受到從讀書中可以收獲知識和樂趣,從而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和創新思維。童年、青少年讀的書從數量上看總是有限的,但讀書永遠不止于“書讀完了”,而是要讓孩子產生讀書的內生動力,將讀書作為終身的工作生活方式,收獲在校園里讀的書,還能尋找到帶得走的“書”。這種伴隨一個人的“人生之書”,是能始終品味的經典,是終身閱讀的習慣,更意味著閱讀將與讀書者“糾纏”一生,相互滋養,彼此成就,從而讓人生通過讀書這個獨特的維度,獲得精神上的完滿。
老師專家為孩子介紹好書,讓孩子自己推薦愛讀的書,舉辦形式多樣的讀書節、閱讀研學……隨著讀書日來臨,大中小學校都開展了各種活動,進一步促發了孩子們的讀書熱情。愿家校社攜手,一起培養孩子從小愛讀書的習慣,收獲真正熱愛、具有意義的“人生之書”。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評論員 薛蓓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