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生科技節是北京市的一項傳統性科技教育活動,由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共同主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41屆。
“這是我們制作的中軸線上最著名的三大宮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3月24日下午,在北京市少年宮,來自豐臺區長安新城小學的三名小學生甘希佑、胡子墨和張聆溪向大家介紹自己用木棍等材料搭建的科創作品。當天,第41屆北京學生科技節閉幕式暨第42屆北京學生科技節啟動式在市少年宮舉行。
記者從會上獲悉,第42屆北京學生科技節以“求知求真 創新創造”為主題,在原來20項市級科技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研發,增設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素質大賽”和“北京市中小學生‘生態與生命’科技實踐活動”兩項活動,活動總數達到了22項。
科創作品展示、觀看科學表演,中小學生現場分享奇思妙想
廣場上高大酷炫的機器人和工程車,展示了各種動漫周邊的科創市集,以中軸線為主題的“中軸之美”展覽……3月24日下午,北京市少年宮內外到處都是濃濃的科創氛圍,來自北京全市各區的中小學生們聚在一起,展示第41屆北京學生科技節中的科創成果,也在智能機器人體驗、機甲大師等活動中感受科技的奇妙。
北京市少年宮廣場前的空地上擺放著各種高科技產品。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在學校的兩年住宿生活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中午放學時校門口的車流涌動。學校為緩解車流,實施各年級分段錯峰放學,并由交警協同在校門口執勤,然而每個時段有近1000名學生同時放學,交通壓力依然巨大。”來自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的邢澤羽、江奕樂和陳雅儒三人展示了他們在“科學建議獎”活動中提出的獲獎建議,在此次活動中他們不僅提升了團隊合作能力,對公共交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更要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多觀察、勤思考,將我們的興趣和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北京育英學校高二學生羅天驍正在進行科創作品展示。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會場外,北京育英學校高二學生羅天驍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和小伙伴設計的校園環境智能導覽系統。他告訴記者,該系統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學校,“我們學校會有很多校外人員來參觀,作為學生,也會做一些校園的志愿講解。我就想我們機器人社團應該在這件事上體現一下科技的魅力。”羅天驍和同學一起利用機器狗進行二次開發,最終設計出可以隨團提供講解服務的系統。
記者了解到,北京學生科技節是北京市的一項傳統性科技教育活動,由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共同主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41屆。第41屆學生科技節以培育學生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維、掌握科學方法、增強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展了20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數以百萬計的中小學生在科技活動中成長。
北京市少年宮主任秦蕾表示,這20項活動中既有傳播面很廣的科學傳播大賽,也有專注于競技類的智能機器人比賽,“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我們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要體現‘面向人人、兼顧提高’,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孩子們的科技素養,也有利于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探究精神。我們相信通過各種各樣的科學活動,能夠幫助他們打牢科學素養的基礎,為孩子們科學夢想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科技節創客市集上,多所學校展示學生研發的主題文創產品。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第42屆北京學生科技節新增兩項活動
當天,第42屆北京學生科技節也正式啟動。記者注意到,與以往相比,第42屆北京學生科技節在原來20項市級科技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研發,增設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素質大賽”和“北京市中小學生‘生態與生命’科技實踐活動”兩項活動,活動總數達到了22項。
新增項目有哪些亮點、哪些學生可以參與?記者了解到,新增設的“生態與生命”科技實踐活動由北京市教委主辦,北京市少年宮、密云區教委聯合承辦,密云區青少年宮負責實施。活動面向北京市三年級以上在校中小學生,活動內容分為自然探索類、設計制作類、藝術作品類、文學創作類四個類別。
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素質大賽由北京市教委主辦,北京市少年宮、北京市豐臺區教育委員會聯合承辦,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青少年科技館負責實施。活動面向北京市全體在校中小學生,活動內容共分為知識問答線上活動、科學素質現場賽兩個類別,其中知識問答采用現場形式,分為“必答環節”“搶答環節”“逆風翻盤”三個知識問答環節;科學素質部分采取線下的形式,包含信息素養、技術素養和工程素養三部分。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提出,開展科技節活動,要堅持活動育人的導向,堅持“區區有特色,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與”。同時,教育要主動對接科技領域,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形成科普和教育交流共促的創新機制,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基點,豐富科技教育供給,構建首都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要持續推進院士專家科普進校園、科學建議獎等普及性的科技教育活動,加大優質科技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的力度,全面落實科學教育加法,惠及每一名中小學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