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系統研究和記述了我國教育裝備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初級到高級、從單一到系統、從個別學科的應用到教育全面普及應用、從手工制作到工業化生產的逐漸完善的歷史發展過程。
4月21日,為期三天的第81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在江西南昌開幕,近20000種教育裝備參展。在當天舉行的以“數字化轉型與教育裝備創新”為主題的第三屆教育裝備學術大會上,《中國教育裝備史研究》(以下簡稱《裝備史研究》)發布亮相。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該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系統研究和記述了我國教育裝備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初級到高級、從單一到系統、從個別學科的應用到教育全面普及應用、從手工制作到工業化生產的逐漸完善的歷史發展過程。該書由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組編、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教育裝備研究院院長李興植主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題寫書名。
本書輯錄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發展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該書由6章和1附錄組成,總計近130萬字,是教育裝備領域與教育裝備學科建設的一項探索性研究成果,通過對我國教育裝備發展歷程的研究和記述,分析教育裝備發展的內在規律,揭示教育裝備發展所蘊含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可為有關部門進行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和支撐,為行業認識教育規律、掌握發展主動提供依據和指引,為新時期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教育裝備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教育裝備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宋利云在大會上表示,《裝備史研究》的編撰是中國教育裝備研究領域與教育技術裝備學科理論建設的一項奠基性工作。其內容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意義重大、研究內容博大、研究任務艱巨、研究團隊強大、研究成果豐碩,是一項填補空白的龐大系統工程。
宋利云表示,此課題研究時間跨度長,涉及內容博大,涉及領域廣,史料奇缺,編撰難度大,研究任務艱巨,“為了編撰《裝備史研究》,動員了教育裝備領域方方面面的力量,查閱了海量相關史料和統計文獻資料。”
記者了解到,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歷時6年多的研究,舉教育技術裝備戰線全國之力,組織專題研討、策劃論證、申報課題,確立研究主題、主線,思路方法和目標,嚴格依照課題要求立項,召開開題會、中期論證會和結題審定會,根據課題研究和進程先后組織十余次專題研討、調研、編撰和論證會議等(不含二、三級課題)。課題成果豐碩,截至2017年,先后發表論文33篇,其中3篇發表在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上,還有的刊發于《中國教育報》;出版專著兩部——《中國教育裝備理論發展史》和《中國教育裝備史研究》;其他研究成果將以專著、案例叢書、論文等形式陸續呈現。
宋利云表示,“教育技術裝備的發展研究才剛剛起步,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加深對中國教育裝備發展史的了解,推動有關研究不斷深入,引發對教育裝備與教育事業內在關系及發展規律的重視和探究,共同總結我國教育技術裝備發展的歷史經驗。”今后,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教育裝備研究院還將圍繞《裝備史研究》舉辦各種形式的專題研討、論壇和報告會。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