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發布4件依法懲治涉網絡黑惡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網絡“套路貸”案顯示,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間,江西南昌赤之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湯某甲團伙通過App平臺網絡“套路貸”犯罪活動,累...
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發布4件依法懲治涉網絡黑惡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起網絡“套路貸”案顯示,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間,江西南昌赤之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湯某甲團伙通過App平臺網絡“套路貸”犯罪活動,累計向全國百余所高校萬余名被害人實施套路貸,“軟暴力”催收共計1萬余單1.5億余元,導致20余名年輕被害人自殺、自殘、抑郁、退學等,后果特別嚴重。
參與此案的犯罪分子已被依法追究刑責,而這么多大學生深陷套路貸,亟須引起高度警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不良的消費習慣,引誘大學生借貸,再實施“軟暴力”催收,給大學生及大學生家庭都造成巨大的傷害。要杜絕套路貸,除了嚴厲打擊實施套路貸的違法犯罪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對大學生攀比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說不,真正重視對學生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培養每個學生的獨立性和責任心。
掉入“套路貸陷阱”中的大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通過貸款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而此類消費需求,大多是不必要的提前消費、攀比消費,是正常學習、生活之外的消費,屬于過度開支。由于不好向父母開口要,因此采取網絡借貸這一“便捷”方式滿足自己。調查顯示,我國有的在校大學生每月的開支高達四五千元,這已經超出了絕大部分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是一名大學生應該有的消費水平。
大學生的攀比消費、過度消費,從根本上說,源于缺乏獨立性和責任心。一方面,有一些家庭把物質給予視為對孩子的愛,甚至有的父母以物質補償對孩子平時關愛的缺失,這造成部分大學生向父母索要高額學費、生活費,而當父母無法滿足時,則尋求網絡貸款;另一方面,不少家庭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為讓孩子專心學習,父母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不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這讓部分學生缺乏自主生活能力,輕信“天上掉餡餅”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遭遇詐騙。
對于校園貸、網絡貸、套路貸,有關部門已經進行過多次治理,高校也通過講座、海報等方式,提醒大學生識別網絡詐騙,遠離套路貸。然而,還是有大學生不信邪,偷偷下載借貸App,以此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這種現象警示我們,遏制校園貸亂象,既要治標更要治本。
治標是指,要規范面向大學生的小額貸款,通過合法的商業銀行,向大學生提供小額信貸服務,滿足部分學生合理的借貸需求。與此同時,要用大學生深陷套路貸的案例,對大學生進行警示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套路貸的危害,進而進行理性的消費,遏制自己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的沖動。作為成年人,大學生要有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感,如果還做不到依靠自己勤工助學來解決自己的學習、生活費用,也至少應該懂得“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過節儉的大學生活。
而治本則是,遏制“套路貸”不只是在大學階段出現問題才引起重視,而是要從娃娃抓起。學生自強自立的消費意識,需要從小培養。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去年,我國將勞動教育獨立成課,這傳遞出一個十分重要的信號,即重視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健康的勞動價值觀培養。一個擁有自主生活能力,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學生,也就會主動遠離超前消費,遠離套路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