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思政工作改革創新的深入推進,思政課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巨大變化:思政課進行的時間、空間和載體都大為拓展,講授者和取材范圍也更加廣泛,各地各高校深度挖掘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的育人富礦,與時代同...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三年來,思政課建設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今年3月17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指出。
三年來,全國高校思政課戰線在思路、師資、教材、教法、機制等方面持續創新,圍繞教師講好思政課、學生學好思政課,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創新、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如今,思政課一改往日讓不少年輕人犯怵的枯燥面貌,成為了搶手的“網紅課”。
此外記者注意到,隨著思政工作改革創新的深入推進,思政課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巨大變化:思政課進行的時間、空間和載體都大為拓展,講授者和取材范圍也更加廣泛,各地各高校深度挖掘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的育人富礦,與時代同頻共振,社會成為“實踐大課堂”。
教師隊伍年輕化,“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為什么這個社會充滿了焦慮?難道這個世界只有‘內卷’與‘躺平’兩種選擇嗎?問題在哪里?解決辦法是什么?出路在哪里?”通過帶領同學們探索馬克思主義的回答,作為一名青年海歸教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龍治銘受到了學生的極大歡迎,獲得了2020年清華大學“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獎。他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成為“爆款”,甚至需要提前搶座位聽講。
清華大學青年思政課教師龍治銘帶同學們讀《資本論》。受訪者供圖
除了有趣,清華大學大三學生魯一渝更看重龍治銘的“有貨”。“龍老師堅持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同時也把嚴謹的學術精神帶到了課堂,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并非空談,而是有數據和研究成果支持的。”
在清華大學,學生們的提問往往非常尖銳。3月16日,龍治銘面對記者直截了當地指出,講好思政課,有三個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我們為什么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什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為什么要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要把這些問題大大方方、徹徹底底講清楚,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理論武裝人的頭腦,用真理的力量去征服學生。”這首先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夫。“要讓學生真懂、真會、真信,首先自己真懂、真會、真信,否則講出來是沒有說服力的。”龍治銘說道。
近年來,隨著北京高校思政課教師貫通化培養體系的不斷完善,北京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加速成長,一大批“85后”教授、博導和“90后”教學名師實力“出圈”。2019年起,教育部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已有近800名教師獲獎。
“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高學歷、年輕化成為思政課教師隊伍發展新態勢。2022年3月17日,記者在教育部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較2012年增加7.4萬人,比2018年增加5萬多人,其中,49歲以下教師占77.7%,具有高級職稱的占35%。2021年,思政課專職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有17866人,比2016年增加8486人,增幅達89%。
正視問題、呈現張力,思政課講好不容易
1919年巴黎和會上,作為一戰戰勝國的中國,為何未能收回戰敗國德國占領的膠東半島?列強將膠東半島拱手讓與日本的過程是怎樣的?3月16日下午,清華大學第六教學樓《中國近代史綱要》課上,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夏清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的歷史,同學們聽得入神,眼里泛起了光。
“講思政課不能一味地‘好好好’,好不是一句口頭上的空話,背后是有原因的。我更希望讓同學們正視中國道路探索過程的曲折與艱難,否則同學們很難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偉大。”夏清說。
夏清自小喜歡歷史,目前也從事中共黨史的研究,但是要將學術研究轉換為教學內容,其實并不容易。對夏清來說,講好思政課,難就難在要把復雜問題、兩難問題講透,“不能只呈現結果而忽略過程,不能單呈現成功而不回顧成功背后探索的踐行,要形成完整的邏輯閉環。”
例如,講一戰時期華工遠赴西歐戰場,她會提問學生思考華工運輸的路線,簡單的問題背后考查的卻是學生對一戰時期世界各國勢力范圍的認知。在她看來,只有獲得完整的世界視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國內憂外困的處境。
3月17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指出,講好思政課不容易,因為這門課對于老師的理論素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王易分享了多年來思政課的教學感受。在她看來,講好思政課,要講清楚教學重點、破解理論難點、融入社會熱點,還要結合學生特點。“只有把這四點緊密結合起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既解惑又解渴,學生才會真正有獲得感。”
如何讓教師講好思政課更有底氣?據悉,北京市深入實施思政課質量保障工程,“個性化教學診斷”、“一師一檔”等制度舉措落地見效,打出了一套思政課質量提升的“組合拳”。北京市還啟動建設了學校思政課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庫,聚焦學生有困惑、老師講不透的系列問題,組織理論名家和思政課教學名師集中攻關,既解析也支招。
為了讓廣大教師講好思政課,教育部也在不斷提供多元支撐。除舉辦高校思政課骨干教師研修班、成立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設立“周末理論大講堂”外,教育部正在推進建設“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向全國思政課教師提供包括教案、課件、講義、案例等優質教學資源。
此外,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稱,還要在教學創新上下功夫,支持思政課教師開展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組織征集和研究回答學生關注的理論熱點和社會難點問題,以此來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改革創新讓思政課成為搶手“網紅課”
播音專業學生深情演繹紅色家書,重溫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音樂相關專業學生親自彈奏一曲《梅花三弄》,在經典名曲中感悟傳統文化??中國傳媒大學提出了“雙師思政實驗課”計劃,探索“雙師型”思政課改革;
北京理工大學完成一批基于AR/VR/MR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研發包括《覺醒年代》《中國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脫貧攻堅》《VR共產黨宣言》等虛仿課程,開展沉浸式體驗教學;
北京大學打造“田間地頭的北大思政實踐課”,2019年共派出83支思想政治實踐課程團隊、1062名本科學生,足跡遍布26個省區市;通過《覺醒年代》《革命者》《長津湖》等熱播影視劇主創人員進校交流的形式,在師生中引發轟動效應;推出對話類視頻思政課節目——18期“思政熱點面對面”,每一節思政課,都是一場學術報告;
蘭州大學將流行語和授課內容結合起來,“段子+干貨”的講課方式為思政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這些多樣化的授課形式正在全國各地學校課堂上呈現。如何提升思政課上學生的“抬頭率”、“點頭率”?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指出,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問題是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主要努力方向,也是重點難點問題。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各地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3·18”座談會以來,北京市制定印發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推出思政課改革創新“十大工程”。推動“數字馬院”建設、網絡引領、課程思政建設、思政課教師培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案例庫建設等十余項舉措落地。
記者了解到,北京還聯合國家大劇院、中國電影博物館打造“大劇院里的思政課”“電影里的黨史課”等特色課程,邀請李雪健、濮存昕、馮遠征等藝術名家走進校園講思政課,進一步匯聚起辦好思政課的強大合力。
每年有300多位黨政領導干部上講臺、400多位“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等進校園,3年共有300多位“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擔任校外輔導員??3月17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張文斌強調,要通過優化整合校內外各類資源,積極推動協同育人機制建設。
社會成為“大思政課”的實踐課堂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典上,中央財經大學學生趙建銘在天安門下莊嚴宣誓,“請黨放心,強國有我”。2022年2月4日,他又穿上厚厚的防護服,站上了首都機場的冬奧志愿崗。
服務保障國慶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服務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首都師生是幸運的,3年來,一堂又一堂實踐型的“大思政課”在京華大地上開講,在服務保障黨和國家重大活動一線,師生們得以不斷錘煉本領、堅定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
北京市將服務保障國慶70周年、慶祝建黨100周年、服務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作為最直接最生動的思政課。組織首都高校3萬名師生參與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組織2.33萬人次服務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以實際行動服務“國之大者”。
近年來,北京市思政課教師已習慣通過“同備一堂課”網絡平臺,在知名專家和教學名師的指導下,第一時間將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回信和重大會議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北京市第一時間組織清華大學艾四林教授、北京大學孫蚌珠教授等國內頂級專家做客云端,指導北京高校思政課教師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論述融入思政課教學,超過10萬名思政課教師通過線上參加了集體備課。此外,組織劉偉、馬懷德、蒙曼等名師大家圍繞疫情防控偉大斗爭實踐集中授課,聯合“學習強國”制作推出“在經歷中學習”“在比較中學習”疫情防控公開課14講,全網觀看量超過1000萬人次。
如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回信和重大會議精神,組織全市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課”,已經成為北京市思政課建設的典型經驗。通過集體備課,黨的創新理論得以及時、完整、準確、全面地融入大中小學課堂。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