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對口支援,青海省普通本專科生培養規模從1.8萬人增長到7.4萬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從70多人增長到7300多人。
“20年來,對口支援促進了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12月27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青海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梅巖說道。據悉,依托對口支援,青海省普通本專科生培養規模從1.8萬人增長到7.4萬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從70多人增長到7300多人。
記者了解到,自2001年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實施以來,教育部先后確定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等14所部屬高校對口支援青海高校,從政策、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理念等方面給予支援。
人才培養方面,梅巖介紹,依托對口支援高校,青海省普通本專科生培養規模從1.8萬人增長到7.4萬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從70多人增長到7300多人,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五年保持在90%以上。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通過“2+2”聯合培養、定向培養等形式,累計有3800余名學生到對口支援高校學習。
青海省學科專業結構也得到優化。據悉,在對口支援下,青海省建設了2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和2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三江源生態”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博士、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從無到有,達到109個。
師資隊伍建設上,對口支援高校先后選派30余名學科帶頭人擔任院系負責人,200余名院士到青海指導高校工作,7900余人次骨干教師來青海授課講學,為青海高校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通過對口支援,青海高校獲批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立4個院士工作站,40余名教師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500余名教師到對口支援高校攻讀博士學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從20人增長到884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比從11%提高到80%。
梅巖介紹稱,通過對口支援高校的精準幫扶,青海高校獲批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8個“國字號”科研平臺、7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批的科研經費從2000萬元增長到4億元,實現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大學科技園零的突破。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青海基地、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等一批重點研究平臺落戶青海高校,在鹽湖資源開發、光伏能源利用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多項技術空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