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廣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這片產業資源豐富的土地上,職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片 記者 鞏悅悅 曲阜報道
編者按: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廣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這片產業資源豐富的土地上,職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職教先鋒”專欄,深度報道山東職業教育賦能地方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為全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山東經驗”。
清明前夕,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殯葬專業的課堂上,24歲教師陸文慧正帶領學生研讀《論語》里的生死觀。這所設學于孔子故里的高職院校,在爭議聲中開設了山東省首個殯葬專業。首屆39名學生、兩位“00后”教師、一場觀念突圍……在老齡化加劇與行業轉型的雙重背景下,這場生死教育的試驗,正在為殯葬行業注入年輕血液。
殯葬學子的偏見突圍戰:
“得知我的專業,對方下一秒就可能陷入沉默”
由于殯葬行業與“死亡”密切相關,在傳統觀念中常被視為不吉利的行業,不少人對該職業存在忌諱和偏見。但讓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生濤意外的是,去年學校首次投放的30個殯葬專業招生計劃全部滿額,后續又追加了9個計劃。這一“報考熱”遠超校方預期,也讓外界對選擇該專業的學生充滿好奇。
班長任昱甄的選擇源于童年時目睹親人離世的瞬間:“前一秒還在微笑,后一秒就永遠閉上了眼睛,這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心靈沖擊。”而田浩然的選擇則與家庭環境有關:“母親在醫院工作,我從小對生死有更理性的認知,在我看來這是一份莊嚴而神圣的工作。”
作為土生土長的聊城人,田浩然深知家鄉對“死亡”一詞的忌諱。盡管母親在醫院見慣生死,但得知兒子要報考殯葬專業時,仍明確表示反對。經過反復溝通和現代殯葬知識的科普,母親最終轉變了態度。“現在父母很支持我,我也希望通過努力改變社會偏見。”田浩然說。
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成了山東省第一所設立殯葬專業的高校。
與家人的理解不同,當親友得知田浩然的選擇時,表現出的多是震驚和不解。面對這些反應,田浩然總是耐心解釋:“如果他們實在無法接受,我也不會太在意,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
來自甘肅蘭州的任昱甄在填報的45個平行志愿中,將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硅湖職業技術學院的殯葬專業列為首選。
“當別人問起我的專業時,上一秒還在熱情交談,下一秒就可能陷入尷尬的沉默。”任昱甄坦言,雖然最初會感到失落,但家人的無條件支持給了她力量:“我的太奶奶是紅娘子軍,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他們對生死看得很淡,非常支持我的選擇。”
經過半年的理論學習,任昱甄等39名首屆殯葬專業學生正在重新定義“生死課題”。按照教學計劃,半年后他們將進入遺體防腐、整容、火化等實踐環節。“參觀殯儀館時也曾害怕,但學習讓我明白這是份平常而神圣的工作。”任昱甄說,“與老一輩不同,我們年輕一代更能理性看待。未來我打算通過互聯網科普,消除人們對這個行業的誤解。”
年輕面孔重塑生死課堂:
“把孔子的生死觀,刻進00后的課堂”
記者了解到,全國僅有9所高校開設殯葬專業,且尚無本科畢業生。作為山東省首個“吃螃蟹”的院校,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的師資從何而來?
“目前省內沒有相關專業,我們是從零開始探索。”健康管理系黨總支書記徐西朋介紹,現有7位專職教師,包括臨床醫學和殯葬專業教師。“今年2月,兩位‘00后’科班教師剛剛加入。隨著課程深入,我們還會繼續引進專業師資。”
這兩位青年教師均畢業于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且都有殯儀館一線工作經驗。2003年出生的張如意教授《互聯網背景下中國殯葬業發展研究》,而陸文慧則負責《殯葬文化學》教學。
清明前夕,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殯葬專業的課堂上,教師陸文慧正帶領學生研讀《論語》里的生死觀。
24歲的陸文慧與學生年齡相仿,但這并未影響教學。“有時分享在殯儀館的工作經歷,反而很受學生歡迎。”在清明前的課堂上,她正引導學生理解孔子的生死觀:“孔子周游列國時曾以主持喪禮為生,《論語》中‘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體現了他對喪葬的重視。作為孔子故里的學子,我們要從傳統喪禮中提煉現代規范,讓告別儀式既傳承文化,又充滿人文關懷。”
陸文慧認為,殯葬業的意義遠超簡單的儀式。“一個生命的逝去,一份記憶的封存,背后是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她最擔心的是學生缺乏職業敬畏,“希望他們既提升專業技能,又堅守職業道德,成為有溫度的殯葬服務者。”
張如意曾為一位3歲逝者布置告別鮮花,“孩子父母顫抖的雙手讓我明白,這份工作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對生命的敬畏。”現在,她要求學生在模擬遺體處理時“連假人都要輕拿輕放”,每堂課必強調“尊重逝者,撫慰生者”。
當農業縣遇上“科班殯葬新生代”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去年全國首個殯葬職業本科專業的設立更掀起報考熱潮。但數據顯示,在全國1547所高職院校中,開設殯葬專業的僅9所,年畢業生不足千人,而行業年缺口超萬人,供需嚴重失衡。
曲阜市殯儀館館長陳剛從業30年,終于等到高校開設殯葬專業的這一天。“這說明社會觀念正在改變。”他回憶道,自己曾經因職業忌諱,春節不敢走親戚,出門從不遞名片,連探望病人都要小心翼翼。如今隨著專業教育的發展,這種無形的枷鎖正在松動。
“城鎮化讓農村喪葬習俗改變,但我們的40多名員工平均年齡45歲以上,技術還停留在手工階段。”陳剛說,隨著老一輩紅白理事會成員老去,急需專業人才提供“一條龍”服務。
對此,大一學生田浩然已開始期待實踐課程:“只有親身體驗各種案例,未來工作才能得心應手。我希望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在他看來,殯葬服務與其他行業并無不同,唯一的特殊之處在于:“我們是生命的擺渡人,要用專業和敬畏送別每一個逝者。”
海報>>
(海報設計:宮照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