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周的交流研學活動隨即展開,蘇陜兩地青少年代表將借助新媒體平臺,踐行互學互助,攜手共同成長
盼望著!盼望著!時隔三年,又一個盛夏時節,以鎮江青少年為主體的江蘇志愿者團隊終于又一次集結,從線上到線下,履行藏在心底三年的承諾。作為大愛鎮江品牌活動“金山e支教”的升級版,“金山e知交 大愛中國行”今天(8月7日)上午在陜西渭南市富平縣淡村鎮明德小學正式啟動。為期一周的交流研學活動隨即展開,蘇陜兩地青少年代表將借助新媒體平臺,踐行互學互助,攜手共同成長。
鎮江渭南兩地代表出席啟動儀式
渭南團市委書記李永輝致辭
鎮江團市委書記張沖致辭
啟動儀式上,共青團渭南市委書記李永輝和共青團鎮江市委書記張沖分別致辭,全面扼要回顧兩地近年來協作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特別是因此結下的深情厚誼,期待此次活動進一步推動深化。“從‘支教’,到‘知交’,活動名稱中一個詞匯的小變化,折射的卻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大進步。”據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得益于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全面小康目標圓滿實現。邁上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復興之路,“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是中華青少年對黨和國家的莊嚴承諾,也是對民族和世界的深情告白。復興路上,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傳承中華優良傳統,是廣大青少年成長成才道路上的首要任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良師益友……新媒體時代,‘鍵對鍵’‘屏對屏’+‘面對面’‘心貼心’,是我們為助力青少年共同成長探索的互學互助模式。”
鎮江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徐紅軍向明德小學轉贈愛心旗幟
此次活動將以往的“支教”升級為“知交”,更加注重雙向互動和多方交流。活動名稱雖然發生變化,但大愛鎮江的精神內核始終如一。由鎮江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董事長徐紅軍向渭南方面轉贈的那面愛心旗幟就是最好的見證。旗幟上印有多年來特別是最近三年來為促成此次渭南行的鎮江愛心人士名單。“我們身上穿的志愿者服裝也是見證,2021年就給我們設計定制好了,一直盼望著穿上它,來渭南和這里的小伙伴交流學習,因為‘新冠’,沒想到今年才能來。”從剛要上小學那個暑假開始就成為小志愿者的丁依涵如今已是一名初中二年級學生。慶幸終于能實現心愿的同時,她又為因故缺席的志愿者感到遺憾,“偶然哥、子一哥哥怎么沒有來?還有周班長……這下,我成大姐姐了,那就讓我來代替他們做好榜樣吧!”丁依涵念叨著熟悉的名字,謀劃著代他們履行使命的打算。
鎮江志愿者許家興向富平青少年推薦分享最喜愛的一本書
作為鎮江青少年代表在啟動儀式上交流分享的許家興也是一名年輕的“老志愿者”,作為“金山e支教 大愛中國行”首批小志愿者,他已從一名頑皮的小學生成長為一名溫文爾雅的大學生。他為大家分享的“最喜愛的一本書”是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青年時代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結合自己不同年齡段特別是備戰高考時閱讀該書的心路歷程,許家興與鎮江渭南兩地青少年共勉,“傳遞積極人生態度,堅持追求夢想。”與許家興交換書籍的王卓禮是明德小學五年級學生,他分享給大家的是小說《北斗牽著我的手》,希望和遠道來的鎮江青少年朋友一起“學習‘北斗精神’,志存高遠,努力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將來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
鎮江方面領導嘉賓向明德小學師生轉贈學習資料
帶著鎮江愛心人士的殷殷期待和滿滿愛心,鎮江團市委副書記蔣蒙、鎮江市民政局副局長楊宏斌、鎮江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習斌和鎮江市無錫商會會長張勇、副會長朱曦丹、馬志興等領導代表活動主辦方和愛心人士向富平明德小學師生捐贈相關學習資料。
鎮江渭南兩地相關部門領導為活動揭牌
張沖、徐紅軍和李永輝、馬源分別代表鎮江、渭南兩地主辦單位為“‘金山e知交 大愛中國行’青少年共同成長驛站”揭牌。
鎮江渭南兩地青少年通過網絡新媒體同上一堂課
通過網絡新媒體手段,明德小學和鎮江實驗學校隨即連線成功并開啟兩地歷史文化網絡之旅。在鎮江博物館志愿者的指導下,兩地青少年通過互學互助,共同完成了“宜侯夨簋”文創紀念品的制作。接下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宜城書畫院院長范祥,鎮江市新文藝家群體聯合會主席、東吳書畫院院長張洪良和資深語文教師羅芙蓉等赴渭南參加線下活動的志愿導師將和剪紙非遺傳承人孫培、太平泥叫叫非遺傳承人李瑩、鎮江知名竹笛演奏家包炳生等志愿導師將分別在明德小學和金山網演播室指導兩地青少年共同學習相關課程,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增進兩地友誼。
“非常有意義,不但兩地孩子們通過交流一起成長,我們也很受啟發。”通過觀摩連線和現場交流,鎮江市無錫商會會長張勇表示將團結商會企業家長期關注支持“金山e知交 大愛中國行”活動,并積極投身到蘇陜協作大局中來,為鎮江和渭南兩地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共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