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屆全國(中國)空間軌道設計競賽落下帷幕,由南京大學和國家天文臺組成的聯合團隊,帶著自主設計的低能耗航天器參賽,最終獲得了本次競賽的乙組亞軍,他們設計的航天器,不僅飛得遠,而且“...
宇宙里哪些小行星會有撞擊地球的風險?派個飛行器先去挨個“偵查”一番。近日,第十二屆全國(中國)空間軌道設計競賽落下帷幕,由南京大學和國家天文臺組成的聯合團隊,帶著自主設計的低能耗航天器參賽,最終獲得了本次競賽的乙組亞軍,他們設計的航天器,不僅飛得遠,而且“身手”極為靈敏。
全國(中國)空間軌道設計競賽依托中國力學學會,是我國空間軌道設計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習交流和專業競技平臺。組辦方提出前沿性、創新性的空間任務概念和軌道設計優化問題,鼓勵參賽者提出創新性的求解思路和方法。歷屆競賽提出的小行星探測、電推力優化等模型和算法,具有廣闊的工程應用前景。來自全國航空航天領域的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參賽團隊同臺競技,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特定問題賽出國內軌道設計優化的最高水平。
本屆競賽設置了兩個題目。乙組題目以行星防御為背景,提出了利用可重復使用的探測器飛越探測具有撞擊地球風險的近地小行星的設想方案:探測器從運行在遠距離逆行繞月軌道上的空間站出發,攜帶有限燃料,對小行星目標實施飛越探測,之后再返回DRO軌道空間站,補給燃料后再重復使用。參賽團隊需要在給定的10年內,飛越探測盡可能多的小行星,并且同時需要減少航天器數目以及燃料消耗。
據官網數據,除本隊外,甲乙兩組的前三名每支隊伍參賽人數均在13人以上。南京大學和國家天文臺組成的聯合團隊對競賽題目進行深入分析研討,團結協作,在與強隊的競爭中爆發戰斗力,攻堅克難,最終獲得了亞軍。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和國家天文臺組成的聯合團隊飛越小天體的平均燃料消耗指標極為突出。真實的航天任務中,航天器的載荷有限,且燃料的開支極其昂貴,因而降低燃料消耗往往成為軌道優化中的關鍵問題。官網結果顯示,其他團隊的平均燃料消耗基本接近于題目規定的上限,而本隊平均燃料消耗最小,是其他團隊的72.4%~85.8%。團隊設計的第一個航天器飛越任務,在10年時間內,飛越了6個小天體,所消耗的平均燃料僅為上限的50%。
相關負責人表示,成員在競賽中對深空探測以及地月空間軌道設計提出了高效的優化方案,從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成績得益于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小行星防御與利用、軌道設計與控制等領域的深厚積累,是南大學子科研實力的展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徐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