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癱”屬正常反應,需警惕過度放松或焦慮,家長應理解接納,避免制造焦慮。
大考落幕,不少孩子瞬間從“緊繃弦”切換到“考后癱”,讓家長既心疼又有點慌:這“考后癱”正常嗎?會不會出問題?如何幫孩子平穩度過,甚至重建信心?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心理科劉斌主任指出,“考后癱”屬正常,但需警惕“變質”信號。
“‘考后癱’是高壓后的正常身心反應,是身體和心理的自我保護與緩沖期。”劉斌指出,長期高壓下身體會分泌大量壓力激素(如皮質醇),考試結束壓力源消失,身體需要時間恢復平衡,疲憊、慵懶是自然現象,“癱”是情緒宣泄和能量補充的方式。
哪幾種狀態通常屬于合理范圍?專家指出,例如“咸魚”式放松,即睡懶覺、刷劇、打游戲幾天,屬于短期補償行為;又或者是“熱鍋螞蟻”式焦慮,表現為對結果的未知感到焦慮,只要不影響基本生活和情緒調節能力;以及“小透明”式自我否定,出現暫時的挫敗感和自我懷疑,都是心理調整的一部分。
然而,在劉斌看來,如果過度放松遠超1—2周,日夜顛倒、不洗漱、不出門,對任何事(包括曾經喜歡的)都提不起興趣,拒絕任何計劃或活動;或者是焦慮持續高強度,伴隨明顯軀體癥狀(失眠、心慌、手抖、胃痛、頭痛、食欲劇變),無法自控地反復核對答案、估算分數或過度傾訴;甚至是自我否定絕對化、災難化(如“我徹底完了”“人生沒希望了”);持續低落、經常哭泣;出現自傷等念頭或言論;完全封閉自己,拒絕溝通,都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考慮干預。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網絡上充斥的“逆襲神話”往往容易讓孩子陷入焦慮和自我否定。“一是幸存者偏差,只展示極少數成功,忽略大多數普通或失敗者。二是簡化歸因,把復雜成功歸為‘拼命’,忽略天賦、環境、機遇等。”專家坦言,真假難辨的所謂“逆襲神話”其實也是在制造焦慮,暗示“別人行,你為什么不行?”
那么此時究竟該如何幫孩子跳出迷思,發現自身價值?劉斌建議,家長首先要理解、接納、陪伴,允許孩子適度“癱”,提供安靜舒適環境,避免嘮叨、指責或過度追問成績。出現預警信號時,家長要溫和溝通,表達關心,而非講道理或急于解決問題,并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通訊員劉子淳 秦雅致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呂彥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