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飛放棄南方機會,回到甘肅金昌,投身冶金事業,立志用所學報國,傳承家鄉創業精神。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王魯婧
腳步踏上家鄉黃土塬的那一刻,仰面感受著從河西走廊吹來的清風,呂鵬飛心頭涌上了深深的喜悅。
這名剛從東北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畢業的甘肅小伙,不久前放棄了南方一家新能源企業的入職機會,把人生的“下一程”鎖定在位于甘肅金昌的金川集團。
他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給記者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做滿了筆記:鎳的采礦方法、選礦準則;閃速熔煉、精煉鑄造的工藝要點……
“我已經進入了‘準職工’狀態,正在提前學習主打工藝,就盼著盡快上崗呢!”他笑著說,“學了這么多年理論,只有用在生產上才能檢驗出效果來。”
問起選擇回到家鄉的緣由,呂鵬飛坦言,自己也曾經歷過一番思想轉變。
他的童年,在天水甘谷縣金山鎮度過。那里常年干旱、草木稀疏,風一吹便黃塵彌漫。“小時候跟著父母下地割麥子,一天下來大人小孩都是精疲力盡,臉和脊背曬得通紅。麥子脫粒后,連值不了幾個錢的麥稈、麥糠都舍不得扔,堆得高高的,冬天燒火用。”
呂鵬飛坦言,那時不止一次想早點離開家鄉,“總覺得只有走出去才算有出息”。懷揣這個念頭,他考進了東北大學。然而,開學不久,一堂觸動心靈的課便勾起了他骨子里的家鄉情結。
那是一堂有色冶金選修課。老師動情地講述了隴原大地上工礦產業的創業史:“20世紀60年代,前輩們在荒涼的戈壁灘上住帳篷、啃粗糧,憑借簡陋工具和驚人信念,建起我國首條鎳鈷鉑族金屬生產線,結束了我國‘缺鎳少鈷’的歷史……”
那一刻,他想起了父輩在隴海鐵路、礦山企業忙碌的身影,想起了他們總念叨的那句話:咱西北可有寶貝哩,就怕后生們吃不得苦、下不得力!
一顆“冶金報國”的種子,悄悄在他心里萌芽。
“吸引我的還有家鄉的變化!這些年,城鄉處處日新月異,每年寒假一回來,又驚又喜。老師也告訴我,我學的專業,正是家鄉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準保有用武之地!所以,我漸漸拿定了主意:回甘肅,把這門看起來‘又重又苦’的專業,真正用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呂鵬飛說。
談及未來,他心中自有藍圖。
“我愿做個深耕一線的工程師。若干年后,家鄉工業一定更強、資源開發更綠色更高效,吸引很多青年來扎根。而那時,我也已從一個生澀的新人,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老師傅’……”小伙子眼神中透著陶醉,“在西部建功,是我想要的未來!”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01日 0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