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考試:
考卷內容分三部分,由考官宣讀,考生作答
如何評分:
考卷以老師評語來劃分優良,優秀考生有獎勵
咋防作弊:
考卷糊名處理,進入考場驗身,考前要沐浴
也有作弊:
其中一件絲綢夾帶有3萬多字,完成需近3年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選官制度為當時國家選拔了大量人才,對我國的傳統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6月7日,陜西渭南市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向華商報記者展示了新近征集的871件套清代“高考”文物,包括574件套清代考卷,還有考試夾帶等文物,館長對部分文物進行了詳細解讀。
871件套文物中有574件套考卷
據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館長李亞茹介紹,此次征集的871件套文物全部來自一個渭南籍收藏家,目前工作人員還在對文物進行歸類和整理,其中有574件套考卷,考卷中年份最早的是康熙年間的,大部分是“童生卷”,童生考試是三年考兩次,相當于現在的“高考”,得優秀的考生成為“生員”(秀才)。
李亞茹拿著一份光緒年間的考卷告訴記者,考卷長寬分別為28厘米、15厘米。考卷封面中間寫有“陜甘味經書院”,這是考生就讀的學校;左側寫有“膏火陸錢發”,只有優秀考生才會有膏火費用(膏火即指買燈油的錢);最左側寫有考試時間是“光緒十五年六月初一”;封面右側寫著“壹等第壹名”,表明考生所得名次;考卷下邊有“廩生金毓敏”,廩生就相當于現在優秀生,因為是廩生,所以考生金毓敏的考卷封面上有“膏火陸錢發”的字樣。“封面能看到考生的籍貫及名次等信息,相當于現在高考要署考生基本信息一樣。”
李亞茹說,此考卷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詩經方面,第二部分是論語方面,第三部分是詩賦方面,每一部分的考題開考后由考官宣讀,考生根據語句進行作答。“考生作答是有字數限制的,但每個時期要求又不太一樣,一般的要求每部分500字左右,跟現在的高考作文有點相似。”
以閱卷老師評語來劃分優良
記者發現此考卷中很多字旁邊勾畫有圓圈和點。李亞茹說,這是考官在閱卷時的一種勾畫,每個符號有不同含義。“圓圈符號代表優秀,點代表良好,三角符號代表中等,直線代表中下,叉號代表不好。但這些只是針對字體是否美觀,對內容評價涉及很少。”
574件套考卷中大部分都有閱卷老師的批語,在金毓敏考卷封面背后貼有老師批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評語大意是:“書法很好,用詞恰當,措辭自然。”
李亞茹還介紹,與現在高考制度不同,清代的考生題型是固定的,包括詩經、論語、詩賦三方面;考卷以老師評語來劃分優良;對于優秀考生有國家獎勵膏火和糧食補貼;對于考中秀才的考生可以免除一切賦稅和免服兵役,而且秀才能穿青布藍衫衣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數量大品種廣內容豐
在全國實屬罕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