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山東立德樹人學會淄博辦事處、齊文化培訓基地揭牌儀式暨長篇報告文學《樂群記》座談會在齊魯醫(yī)藥學院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山東立德樹人學會、山東省沂蒙文化研究會、齊魯醫(yī)藥學院與山東理工大學...
5月16日,山東立德樹人學會淄博辦事處、齊文化培訓基地揭牌儀式暨長篇報告文學《樂群記》座談會在齊魯醫(yī)藥學院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山東立德樹人學會、山東省沂蒙文化研究會、齊魯醫(yī)藥學院與山東理工大學共同主辦,旨在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讓唐樂群同志教書育人精神融入立德樹人事業(yè)之中”,聚焦教育領域先進人物事跡,推動立德樹人事業(yè)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度融合。
山東立德樹人學會淄博辦事處、齊文化培訓基地揭牌儀式由山東立德樹人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沈大光主持。山東省人力資源發(fā)展促進會會長夏魯青代表兄弟學會致賀詞,他肯定了山東立德樹人學會在整合教育資源、推動產教融合方面的積極作用,并呼吁各學會加強合作,共同為山東人才強省戰(zhàn)略賦能。齊魯醫(yī)藥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董事長魏振東在講話中表示,學校將全力支持辦事處及基地建設,依托齊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沂蒙精神等紅色資源,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支撐。
隨后,山東立德樹人學會會長、齊魯紅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姜波與魏振東共同為“立德樹人學會淄博辦事處”揭牌,山東省沂蒙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文學與夏魯青為“齊文化培訓基地”揭牌,標志著學會在淄博的工作正式落地。
長篇報告文學《樂群記》座談會由楊文學主持。山東立德樹人學會黨支部書記、齊魯醫(yī)藥學院黨委書記呂傳毅在致辭中深情回憶了唐樂群同志到山東農業(yè)機械化學院(現(xiàn)山東理工大學的前身之一)擔任副院長后的感人故事,系統(tǒng)闡述了唐樂群精神的時代價值,他指出,唐樂群不僅是沂蒙教育的一座豐碑,更是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鮮活教材,要把這種精神作為黨員學習教育、黨風廉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黨員教師以唐樂群為榜樣,增強黨性修養(yǎng),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為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淄博齊文化研究院院長畢雪峰在致辭中結合齊文化核心理念,深刻解讀了唐樂群精神與地域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他指出,齊文化以“尊賢尚功、開放包容” 為特質,而唐樂群在教育實踐中展現(xiàn)的“跨界整合資源、培育多元人才”理念,正是對齊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的當代詮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臨沂市技師學院原黨委書記、山東省沂蒙文化研究會首席專家馮增田在致辭中深情回顧了唐樂群老師退休后仍牽掛老區(qū)教育,發(fā)起“沂蒙山區(qū)教師培訓計劃”,累計培養(yǎng)骨干教師千余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育人情懷。
在交流發(fā)言環(huán)節(jié),濟南大學文化旅游學院原院長張廷興、山東省沂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建都、淄博市蒲松齡紀念館原館長周雁翔、淄博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張洪興等與會人員先后發(fā)言。他們從學生回憶、文學價值、文化傳承等不同維度,講述了唐樂群老師在教育改革中的創(chuàng)新實踐、對學生的深遠影響、與地域文化的精神聯(lián)結及平凡中的偉大品格,共同勾勒出一位扎根沂蒙、立德樹人的教育家形象,表達了對其精神傳承與弘揚的深刻共鳴。唐樂群孫女、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唐長華在答謝中表示,祖父的平凡與堅守源于沂蒙土地的哺育,感謝社會各界對其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姜波表示,唐樂群事跡喚醒了教育者的初心。姜波從以“清風”鑄魂、以“清惠”潤心、以“清苦”礪志、以“清情”連心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唐樂群先生從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長為黨的領導干部的歷程。唐樂群先生終身踐行著“立德樹人跟黨走”入黨諾言,為新時代教育工作領導干部及教育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及“立德樹人”書寫了最佳注解。
座談會最后,山東省沂蒙文化研究會向齊魯醫(yī)藥學院、山東理工大學捐贈了《樂群記》等圖書資料。本次活動是對沂蒙精神的深入挖掘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通過研討先進人物事跡、搭建文化傳承平臺,將"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與地域文化特色緊密結合,在齊魯醫(yī)藥學院構建起"紅色精神+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新場景。下一步,學校將以本次活動為依托,深入挖掘唐樂群精神的教育內涵,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課堂、融入實踐,為培養(yǎng)具有深厚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支撐。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