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水下機器人作業虛仿實踐平臺,船舶工程專業的學生可以沉浸式掌握其操作及作業流程;學習書法的孩子,可以通過AI對照碑帖逐字作筆法分析;遠在天邊的盧浮宮等文化遺產,在擴展現實技術的助力下,被“...
【光明論壇】
作者:羅靜、田曉偉(分別系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通過水下機器人作業虛仿實踐平臺,船舶工程專業的學生可以沉浸式掌握其操作及作業流程;學習書法的孩子,可以通過AI對照碑帖逐字作筆法分析;遠在天邊的盧浮宮等文化遺產,在擴展現實技術的助力下,被“搬”到學生眼前……
日前,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武漢舉辦。在此間舉辦的教育數字化成果展上,一組組生動數據、一件件鮮活展品,生動呈現了我國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的豐富實踐和豐碩成果,讓不少人直呼“大開眼界”。
人類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發展。縱觀人類發展史,教育與技術相互形塑,給人類文明和教育形態帶來深遠影響。在口語時代,個別化指導的教育技術塑造了以學徒模式為核心的私塾、書院等教育形態。印刷時代,讀寫成為必備技能,塑造了以班級集體講授模式為核心的現代學校教育形態。當下,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知識供給模式和科研創新范式,驅動教育場域空間、組織架構、主體關系、運作模式等發生根本性變革和全方位重塑。
全面推進數智技術賦能教育變革,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與研究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深刻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根本影響。韓國以人工智能教育“全球領跑者”為目標,于2019年提出建立全民化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并在中小學推廣人工智能教科書。英國教育部則于2024年發布《教育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強調教育部門應充分利用新技術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
教育強國,智慧賦能。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科技對教育變革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作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重要政策部署,中央和相關部委陸續出臺《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為教育數字化發展明確了實踐路徑。
今年是我國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實施三周年。三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縱深推進,我國教育事業在科技助力下展現出蓬勃氣象。目前,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瀏覽量突破608億;建成世界數量最多和應用規模最大的慕課體系,“慕課西部行計劃”西部受益學生達5.9億人次……不過客觀來看,對比世界教育強國,我國仍存在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足、師生數字素養不足等局限。全面建成教育強國,需要我們應勢而動、乘勢而上,以智能技術撬動教育全鏈條整體性變革,賦能智能時代教育整體性躍升。
乘勢而上推進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發展與變革,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堅守正確價值取向,在面對更加廣闊的教育場域、更加靈活的教育形態和更加復雜的教育關系時,始終把握好教育與智能技術的辯證關系,牢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堅定不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開放之姿把握變革機遇,積極探究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場域、教育形態、教育手段、學習方式、組織形式、評價機制等方面變革蘊含的時與機,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全要素、全過程,推動教育數字化全方位助學、助教、助研、助管,順勢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水平。
此外,還應持續提升能力素養,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加強人工智能倫理、智能技術應用能力以及數智信息辨識力學習,以更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不斷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數字化領導力和駕馭力、教師的數字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共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2日 02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