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00后”大學生在家族群“斗圖”時,華南師范大學學子亮出的“紫小荊”等表情包,經常引來點贊。該校推出的“紫小荊”“華小獅”“研小魚”等一系列動漫形象以及配套微信表情包充滿青春活力,一經推出...
廣東打造既有抬頭率更有點頭率的網絡思政課
“數字雨露”從指尖入“心間”
本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黎鑒遠 楊文軼
當“00后”大學生在家族群“斗圖”時,華南師范大學學子亮出的“紫小荊”等表情包,經常引來點贊。該校推出的“紫小荊”“華小獅”“研小魚”等一系列動漫形象以及配套微信表情包充滿青春活力,一經推出便迅速在學生中“走紅”。
在廣東,很多高校注重運用青年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用好微視頻、表情包、主題漫畫、吉祥物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努力將傳統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式說教,變成現代潮流易被接受的“微產品”,用時尚的方式推廣主流價值。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廣東準確把握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行為特點,強化資源運營、空間建設和師資培養,順著這條“網線”深入學生一線,不斷提高網絡育人能力。
華南農業大學“耕耘心靈·綠意成長”活動現場,智能交互屏中的AI心理助手正通過語義分析,精準識別學生思想動態。學校供圖
多元合力
打造網絡思政“夢之隊”
傅朗,這位做了10年南太平洋島國“送醫上島,送戲下海”外交工作,親歷湯加、所羅門和利比亞撤僑的外交官,走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站上“外交官講思政”講臺。線上線下聽講師生的心情,也隨著他激動人心的故事,跌宕起伏。
近年來,廣外發揮外語傳統特色優勢,創新“大思政課”國際課堂,定期邀請資深外交官開展專題講座。在廣東省教育廳統籌下,類似的思政教育破壁實驗正在省內多所高校開展。
“‘云端’思政課既要有抬頭率,更要有點頭率。而這需要高標準、嚴要求、成體系地選培網絡思政人才。”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高校各展所長著力構建金字塔型的網絡思政人才梯隊。頂端是像傅朗這樣的特聘導師,中間則是高校培育的網絡思政名師,基底則是投身課程思政的多學科教師。
為打造好這支網絡思政“夢之隊”,廣東省教育廳不僅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將課程傳播力、學生參與度、社會影響力納入考核指標,還注重做好“頭雁引領”。
鍵盤在深夜發出細密的敲擊聲,華南農業大學輔導員陳巍仍在回復學生的信息。這個被華南農大學生稱作“C哥”的人,用百萬字網絡留言構筑了一個“樹洞”——學生通過和他深度溝通,重拾考研勇氣、與過往和解……
華南農大聚力網絡思政,實施網絡育人提升工程,讓陳巍等“網紅”輔導員的光溫暖更多學生。陳巍帶著20多名師生,組建青藤工作室,在現實和網絡世界中為更多學生排憂解難。華南農大構建三級貫通的網絡育人工作室體系,校級示范重點工作室引領方向,院級工作室結合專業特色開展網絡活動,學生組織型網絡文化工作室則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像青藤工作室這樣的“創意節點”,在廣東省教育廳構建的網絡育人“神經元網絡”里,已有62個。為將每個工作室都打造成價值觀傳播的“發射塔”,廣東省教育廳多措并舉,每年為工作室創作投入專項孵化資金,鼓勵師生共同尋找好創意。在這種機制助推下,華南師范大學木棉花等工作室積極探索短視頻、漫畫、網文等多種傳播形式,好作品頻出。
華南師范大學開展演播活動,邀請青年師生暢談鄉村振興路上的青春故事。學校供圖
數字賦能
網絡思政走“新”更走心
在廣外學生事務中心,數字大屏上的數據不停閃動。廣外學生管理服務數據駕駛艙集納32項成長指標,已為學校數萬名學子編織出立體化的數字畫像,讓網絡思政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
“過去靠經驗摸索,現在用數據導航。”廣外學工部部長國佳點開界面介紹,系統在社會實踐模塊實時對接“i志愿”平臺,創新創業板塊直鏈“挑戰杯”數據庫,還會向學生推送匹配的競賽項目。精準思政真正觸到了學生成長需求。數據顯示,系統上線3年來,廣外學生年均志愿服務時長增長23%,總時長達250萬小時,獲得省部級科創獎500余項。
“青年在哪里,網絡思政陣地就應該推進到哪里。我省引導高校將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把大課堂融入小屏幕,將流量轉化為正能量,這樣網絡思政才能走‘新’更走心。”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率先成立省級高校新媒體聯盟,定期發布省級高校新媒體排行榜。這激發了省內高校建設新媒體矩陣的熱情,高校紛紛創新內容與形式,努力提升自身在新媒體領域的影響力。
同時,廣東全力推動打造“兩規多平臺”的高校思政融媒體傳播矩陣,強化網絡育人資源供給,讓網絡思政由“指尖”進入萬千學生的“心間”。
如何讓“00后”醫學生愛上學校的網絡思政教育資源?廣東醫科大學用微平臺、微黨課、微視頻、微網文、微話語,構建“五微一體”網絡育人模式。廣東醫科大學等高校在學校易班平臺里,努力提供學生們愿看、愛贊的內容,這讓更多學生愛來、愛刷易班。自2016年以來,廣東高校易班發展中心先后推進省內143所高校、近400萬師生進駐全國官網。
緊跟時代
網絡文化作品凝聚青春力量
當廣東工業大學男籃在亞洲大學生三對三籃球錦標賽中過關斬將,最終問鼎時,學校內正上演另一場爭分奪秒的戰役——策劃推進“奪冠之路”專題網絡報道。
廣工緊跟流量熱點,不斷豐富網絡原創文化作品的精神內涵,推出了一系列優秀作品。廣工用“工業美學+青年語態”的“組合拳”,把硬核工業風玩成“破圈”密碼,“廣工十二時辰”“廣工的二十四節氣”等網絡原創文化作品,逐漸被打造成品牌。
廣東多所高校緊貼當代大學生需求,將思政“芯片”、技術算法、活動載體等有機融合,著力打造內涵豐富、吸引力強、參與度高的網絡文化活動品牌。
在“云端紅船”上,約一萬人次學生在闖關打卡中,完成入黨啟蒙教育。這背后是廣東海洋大學創建黨建學習課群,并利用易班優課平臺的課群話題、課群課程在線作業等功能,設計了兩個月的闖關打卡學習模式。
“當紅色基因遇見數字基因,育人空間就突破了物理邊界的限制。”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擴展網絡育人空間,廣東積極探索“互聯網+紅色資源”育人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從2016年開始,廣東堅持每年舉辦廣東高校網絡媒體展示節,吸引師生踴躍參與,常態化開展高校網絡文化精品項目評選。據統計,廣東省高校網絡文化精品項目累計孵化2.3萬多件優質作品。這些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作品,在廣大青年心中持續迸發著積極向上的力量。
短評
扎根時代土壤的思政教育才有生命力
以表情包講故事,用大數據為用戶畫像,組織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在這個萬物皆可“云”的時代,一場靜水流深的變化正在廣東高校發生——網絡讓思政教育得以順著網線深入學生一線,由“指尖”走進學生“心間”。
這不是對潮流的簡單迎合,而是一種真誠的靠近。網絡思政課充分遵循互聯網時代的育人規律:既然Z世代生活在云上空間,那教育者就走進這個世界,和他們并肩而立。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時代踔厲奮發的能量,在潤物無聲之中,通過“精準滴灌”匯聚滋潤學生心田的涓涓細流,就是網絡思政的魅力所在。當思政教育將根系深扎互聯網時代的土壤,自然會開出年輕人愿意駐足欣賞的繁花。
或許未來某日,今天的青年回首青春時,他們會發現,那些隨手的點贊、線上的相遇,原來早已在心靈深處播下了成長的種子。而這,正是教育最詩意的抵達方式。(楊文軼)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