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求助: 小禹讀五年級,老師布置寫一篇有關朋友的作文,孩子卻說:“我沒有朋友。”原來,小禹的父母忙,而奶奶忙于做家務,一家人很少與小禹交流。上了小學,小禹就開始上各種輔導班,根本沒有...
家長求助: 小禹讀五年級,老師布置寫一篇有關朋友的作文,孩子卻說:“我沒有朋友。”原來,小禹的父母忙,而奶奶忙于做家務,一家人很少與小禹交流。上了小學,小禹就開始上各種輔導班,根本沒有時間與同齡孩子玩,只能與作業為友,他不會與人交往,在集體活動中經常成為“被同伴拋棄的人”。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答疑:這樣的現象并非個例。許多家長抱怨孩子“沉迷手機、不愿出門”,卻未意識到,正是父母缺少陪伴或過度保護,讓孩子從小失去了學習社交的機會。當孩子習慣了獨處,從“沒機會玩”到“不會玩”,再到“懶得玩”,孤獨的種子早已在童年埋下。
難怪網上流傳著一句話:“上千人的社區,孩子下樓找不到一個同齡玩伴。”到底是誰奪走了孩子的自由和社交的能力?一是以愛之名剝奪自由。低年級時“怕不安全”禁止出門,高年級時“怕學壞”限制交友。“無菌環境”剝奪了孩子通過沖突、妥協、合作學習社交的機會。二是父母成了孩子的“代言人”。遇到困難,父母立馬上手;犯了錯誤,父母幫孩子道歉。孩子逐漸喪失表達欲望,形成“我說了也沒用”的習得性無助。三是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如孩子被學業占據了時間,所謂的自由時間也只是寫完作業后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而不是與同伴自主探索的真實社交,社交技能無法自然發展。四是父母過度干預或忽視。當孩子與同伴交往起爭執時,家長急于“滅火”而非旁觀,有的家長認為“學習好就行”,缺乏對孩子情感需求的關注。
孩子在與同伴的自由玩耍中,通過協商規則、解決沖突,逐漸掌握自主處理矛盾的能力,這種社交智慧遠勝課堂里的說教。如何破解這一困境?以下三步可幫助孩子重建社交生命力。
把“瘋玩”當剛需,玩耍是最高效的社交學習
真正的合群和社交能力,絕不只是附和,而是一種和他人建立成熟關系的能力。這種能力很難通過說教來教會,只能讓孩子在群體游戲中體驗才能獲得。每天留出一點“野蠻生長”時間,哪怕只是在小區里與小伙伴追逐打鬧。神經科學證實,多巴胺促進愉悅感,內啡肽緩解壓力,奔跑嬉戲時分泌的多巴胺和內啡肽,能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與共情能力。還要警惕“課程表童年”,特別是小學階段,要預留固定的社交時間,如每周半天自由,組織家庭野餐、親子運動等。研究發現,在自然環境中游戲的孩子,合作意愿比“室內學霸”高3倍。即使孩子學業一般,只要心地善良,都會有朋友;即使學霸,他們也需要有談得來、玩得來的朋友。
做“遲鈍”的家長,讓社交沖突的子彈飛一會兒
在交往過程中,孩子能通過試錯建立社交直覺,他們在社交中遇到困惑或難題,焦慮的父母一定要管住想幫忙的手,閉上想說教的嘴,先試著學習給予孩子自己處理和解決社交問題的機會,除規定“不準打頭、不得辱罵”之外,孩子爭執時絕不插手。兩個男孩因玩具爭吵而絕交,父母暗中溝通“冷處理”,三天后孩子自己發明了“輪流+交換”規則,這就是交往能力的發展。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沖突,多用復盤代替說教,睡前可問:“今天和誰玩得最開心?為什么?”而非直接追問:“有人欺負你嗎?”
示范真實的關系,父母是最好的社交教練
有一句話挺有意思:“孩子從來不會好好聽從長輩的教導,但他們永遠都在模仿長輩。”家庭會議中不妨“表演”一下沖突解決,如夫妻故意爭論“周末去哪玩”,演示如何傾聽、妥協。數據顯示,每周自由玩耍少于三小時的小學生,手機成癮率是其他孩子的5.8倍。孩子在現實中的“歸屬感”缺失時,往往會轉向虛擬世界尋求替代性滿足,然而屏幕無法提供真實的眼神交流和肢體接觸,這正是線下社交不可替代的價值。建議聯合三到五個家庭成立“周末互助組”,輪流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既減輕育兒負擔,又能創造混齡社交場景。教會孩子在真實的世界中尋找同伴,和同伴一起結伴前行,才能看見更大的世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穎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