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世界人口總量突破80億。中國出現了生育焦慮、少子老齡化、跨區域流動等新的人口變化趨勢。這些新的趨勢給教育帶來哪些重要的影響?應該如何認識和應對呢?
就在不久前,世界人口總量突破80億。中國出現了生育焦慮、少子老齡化、跨區域流動等新的人口變化趨勢。這些新的趨勢給教育帶來哪些重要的影響?應該如何認識和應對呢?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研究院舉辦了國家教育宏觀政策論壇年會(2022年),其中專門設置了一個專題,討論人口、人才和教育的關系。
國家教育宏觀政策論壇年會(2022年)現場。主辦方 供圖
緩解全社會的教育焦慮,成為回應生育焦慮的關鍵
在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丁金宏教授的研究認為,未來1-2年,中國人口會迎來頂峰時期,到14.1億左右,然后總量就會下降,而且下降的過程會非常長,也會有一段猛烈的過程。下降到哪里是最低點、下降多久會反彈,現在還是一個正在討論的理論問題。一種樂觀的估計是10-11億是最低值。與此同時,世界的人口現在還在持續增長,將來估計會達到90-100億之間,甚至突破100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口的份額會逐步下降。
與此同時,生育焦慮在國內已經從家庭問題變成公共問題。“即使生育政策不斷調整,現在年輕一代生育意愿還是不高。”丁金宏說。
丁金宏談到,生育焦慮其實很大程度是教育焦慮引起的,“因此緩解全社會的教育焦慮,成為回應生育焦慮的關鍵。”
丁金宏的研究團隊2021年在上海做過一個訪談式調查,訪談了上海各個階層、各個地區的人。“不管是有孩子還是沒有孩子的,甚至是剛準備結婚的,一談到生育的問題就說教育的問題,一談到孩子的問題就說沒有精力去培養孩子怕耽誤孩子,生育焦慮和教育焦慮兩個問題相互疊加,相互強化。”
丁金宏團隊做了一個長期的年齡結構預測,從他們搭建的模型來看,少子老齡化或成一個長期的趨勢。在2010年有一個幅度很大的轉彎,這個轉彎所在的環境是全球性的,轉向的方向皆是少子化。到達一個臺階后,少子化將達到穩定狀態,走向純粹老齡化占主導的趨勢,且勞動力比重不斷收縮,勞動力紅利窗口也隨之收縮。
根據研究,我國少子化的第一個臺階已經到達,且處于相對穩定的階段,但接下來還會有第二個臺階,但總體上是有極限的。據此做出的入學年齡預測,進入小學的人數在最近幾年有所上升,后面將有三年左右的快速下跌,經歷“十四五”期間的脈沖,后期在“十五五”時期走向一個穩定平臺,再后面還有第二個小波峰,然后進入一個較低平臺。初、高中及大學出現相應的后延波動。
“教育強國建設的思想、人口和人才基礎”圓桌論壇。 鄒佳雯 圖
丁金宏認為,由此來看,我國教育資源的配置總體上近期有壓力,但長期有富余,所以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契機。基于此,教育資源的預測和合理配置至關重要。
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如何為教育公平、人才強國建設服務
除此以外,中國人口跨省遷移的現象和趨勢非常明顯。江浙滬、珠三角這些相對發達地區是人口流入地,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北地區這些相對不發達地區是人口高強度流出地。丁金宏指出,這樣的狀態引發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口的集聚造成了教育資源的集聚;第二個是人口流動與教育資源的匹配性問題。外來人口在流入地沒有充分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教育資源還不能很好地匹配。
丁金宏強調,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流動人口家庭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如何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優質的受教育機會,都是教育必須回應的重要問題。
此外,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助理、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吳瑞君指出,強國建設過程中,教育強國是基礎,同時教育強國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闡述了推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與提高人才的競爭優勢的規律、趨勢與問題。
姚凱談到,一是要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和創新資源的配置,鼓勵教育資源在區域之間、城市之間進行協同共享;二是能夠實現人力資本投入的均衡化和整體的最優化,同時還要把握和尊重人才成長規律,進行多種類型人才的綜合全面的培養。
姚凱特別強調,建立國際比較競爭優勢,既要考慮靜態的人才數量、人才質量,也要考慮到動態的人才流動、人才開發形成的人才的協同共生的優勢、產出的效能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優勢。“通過區域的協調,要形成靜態和動態的雙重優勢,才能夠真正建成人才強國。” 姚凱說。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