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職業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挖掘南通建筑鐵軍思政資源,融入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改革,提升課程育人實效,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培養適合地方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
南通職業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挖掘南通建筑鐵軍思政資源,融入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改革,提升課程育人實效,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培養適合地方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立足建筑行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一是按照“價值引領、能力達成、知識傳授”的總體要求,制定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案,以建設一批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專業課程為目標,強化頂層設計,推進改革創新,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發揮專業課育人作用。二是立足建筑行業特色,弘揚南通建筑鐵軍精神。深入挖掘南通建筑行業援藏、援疆、支援大慶建設等事例和“魯班獎”建筑工程項目,導入故事情境,融入工程案例,激發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傳承建筑鐵軍文化。三是按照“每一名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每一門課程有思政融入”的要求,組織全體專任教師從國家、社會、行業、企業、個人多個層面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工程倫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創新思維等融入教學各環節、全過程,建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課程思政元素庫”。
全面融入課程,提升課程建設水平。一是發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引領作用。遴選“建筑力學”“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結構與識圖”“建筑工程經濟”“BIM建模技術”“建設法規”等10門專業示范課程開展職業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覆蓋6個專業。二是構建專業群“334”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第一個“3”指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第二個“3”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4”指知識、能力、素質和思政四個目標,將系統的課程思政內容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環節,實現知識、能力、素質與思政目標有機融合。三是設立課程思政改革專項資金。分批支持10名教師深挖專業課程及各教學環節蘊含的思政資源,探索創新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路徑,重點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被立項為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建筑力學”被立項為“十四五”江蘇省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設計教研活動,強化課程思政能力。一是強化專題培訓、專業研討、集體備課,采取課程組討論、優秀教師傳幫帶、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等方式,不斷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養,引導教師利用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實踐教學等方式,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引領融入課程教學。二是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開展教學院長說思政、課程思政說課大賽、課程思政沙龍等系列活動,組織思政課教學名師、骨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深入交流研討,切實發揮其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的帶頭示范作用。三是組建跨學院的“雙高計劃”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團隊,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企業外聘教師參加,實現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特聘教師“同上一堂思政課”。
堅持文化鑄魂,培育現代建筑鐵軍。一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建筑力學”課程在思政目標設計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重構課程教學內容,生成“中流砥柱、眾擎易舉、屹立不倒、玉柱擎天”等十大教學任務,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國家建設的強大“合力”,是人民群眾戰勝困難的底氣和強大“支撐力”。二是將“文化自信、科技報國”的思路植入課程。采用案例和情境導入,分析“魯班鋸”“孔明鎖”以及趙州橋、故宮等建筑的工程之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名人引領和VR/AR技術加持,將“土木鼻祖”魯班、“都江堰之父”李冰、現代力學泰斗錢學森等引進課堂,培育學生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三是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課堂。結合高鐵、港珠澳大橋、大興機場等世界一流建設工程和南通建筑鐵軍承建的優秀工程案例,將工程設計、施工的原理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在細致的分析中傳承建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進學生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近幾年來,入選“雙高計劃”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師生先后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1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銀獎1項。(梅華 趙峰 吳志強)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年10月30日 第0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