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南京醫科大學獲悉,這個寒假,學校“微天使夕陽護航”失能失智養老照護志愿服務團隊再次出發,前往社區為老年人免費做腦電等一系列檢查,查看腦健康狀況,提前預防各類腦疾病。
冬天氣溫驟降,不僅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也是腦疾病的高發季節。記者從南京醫科大學獲悉,這個寒假,學校“微天使夕陽護航”失能失智養老照護志愿服務團隊再次出發,前往社區為老年人免費做腦電等一系列檢查,查看腦健康狀況,提前預防各類腦疾病。據悉,“微天使夕陽護航”就是一項針對失能失智老人開展的志愿項目。在2022年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上,項目榮獲了國賽金獎。
運用眾多療治方法,用耐心和愛心去陪伴
在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護中,志愿者們運用了眾多療治方法:懷舊療法、拼圖療法、繪畫療法……其中,“懷舊療法”是最常使用的療法之一。志愿者通過照片、電影等具有個人意義的物體,讓老人們的內心產生共鳴,并對往事進行回憶,繼而引導并傾聽他們自發懷舊或講述自傳故事,在刺激大腦記憶的同時,也增加老人們的社會接觸與正性體驗。
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21級護理專業陳晨是該項志愿服務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她介紹,團隊常常開展各種繪畫、手工類的活動,幫助提升老人們的動手能力。“看著這些老爺爺和老奶奶舉著自己親手完成的手工作品樂開顏的樣子,感覺他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時候。這個過程真的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由于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特殊性,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服務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志愿者,一定要有耐心和愛心。與老人們溝通的時候,要放慢語速,提高音量,再加上相應的肢體動作,才能讓老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你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在一次志愿服務中,陳晨負責照護的老人語言能力退化嚴重,再加上濃重的地方口音,溝通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剛開始,面對這樣幾乎無法溝通的照護對象,陳晨很是無措,但她很快找到了應對方法:請與老人同鄉、能夠聽懂其家鄉話的同學先幫忙“翻譯”,理解之后再盡量幫助老人滿足訴求。一回生二回熟,聽得多了,陳晨甚至都能說上幾句老人的家鄉話,與老人聊上幾句。
“老人們最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可能你只是陪在他身邊聽他說說話,但這就能讓他高興一整天。所以我想,如果我能再學上幾句他的家鄉話,每天陪他聊一聊。”陳晨將這個現象反饋給團隊指導老師李現文。李現文老師隨后帶領團隊學生一起關注到語言老化和二語習得在老年認知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豐富志愿活動的形式。
用知識和科技去創新,開發老年人腦健康促進APP
對于項目取得國賽金獎這一好成績,該團隊護理學專業20級研究生陳紅麗認為,這離不開團隊多樣有效的服務創新。項目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立足點,牢牢把握失能失智老人需求,并在科技協助中努力解決“健康養老”新痛點。團隊創新養老志愿服務線上線下結合新模式,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社區老年人腦健康促進APP線上干預與管理系統。
這個系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在李現文副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共同完成開發的一整套程序。老人們可以通過這個腦健康APP辨認各種色塊以及小型圖案,APP再通過辨認的結果來判斷老人的認知域狀況,通過線上干預及時檢測老人的認知變化。
“如果能將老人們的干預時間窗前移,能夠盡早地檢測到他們認知功能的狀態,就可以減少或緩解‘失智’現象的產生。” 這款APP和大數據相結合,能夠在系統中導入中醫診療方法、藥方以及西醫案例報告等,從而給老人的日常行為活動、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專業建議。目前,該APP已投入試點并根據反饋情況不斷加工完善。
用真心和努力去成長,推出“種子計劃”
為了吸引更多有志于養老照護的志愿者,項目推出了“種子計劃”。該計劃是護理學院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江蘇省紅十字會合作開展的養老師資培訓項目。項目包括老年人照護方面專業的知識體系與技能培訓,培養江蘇省各地乃至全國范圍內如內蒙古、河北等地從事養老照護服務的師資(包括學院志愿者),期望通過培訓擴大照護力量,并能以更加專業的能力服務當地老年人。此外,該項目對進行志愿者培訓的各類活動也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這對于維系志愿服務組織持續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在學校和學院的宏觀規劃下,項目團隊與各級民政、中國紅十字總會、江蘇省老齡產業協會、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等組織緊密聯系、積極交流,以合作組織的多元指導推進團隊的高效服務。
“學院以培養德才兼備、社會需要、引領未來的卓越護理人才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重視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團隊堅持以愛老護老為初心,在需求調研基礎上明確項目設計,專注失能失智老年人養老照護志愿服務,探索形成了專業化、體系化、制度化的養老照護志愿服務模式。”李現文副教授介紹,“這次參加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既是對團隊過去工作的梳理和總結,更是對未來工作的展望。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健康中國戰略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貢獻力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通訊員 毛心蕊 黃鈺 周怡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