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就要繼續從源頭上落實“教育減負”,推動教育評價體系和教育考試制度的改革。
12月11日記者獲悉,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十屆年會落下帷幕,此次年會主題為“教育高質量發展”,來自政界、學界以及教育一線的5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交流思考當下教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多位專家認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就要繼續從源頭上落實“教育減負”,推動教育評價體系和教育考試制度的改革,利用迅速發展的高科技成果,推動教育變革。同時要改變觀念,普及幸福教育等新理念,推動教育治理創新,通過教育資源的均衡化來實現鄉村教育振興。
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呼吁加快教育生態重構
著名經濟學家、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湯敏談到,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今天教育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和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遵循教育規律,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教育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世界的錯綜復雜和矛盾沖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這復雜的形勢下,教育怎么辦?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副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在線上演講時談到,社會的發展需要自信、從容、有尊嚴的一代。他提出了四個思考:把素養放在舞臺中心,如何培養品質高尚的人才;深化學習話語,如何把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為師生開辟空間,避免成績、考試、學歷占據全部空間;如何淡化“尖子”,變為多元概念。
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主任楊丹表示,教育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在于對人的心靈滋養和精神培育。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行業要整體轉變教育觀。同時,推進科教融匯,實現普惠科學教育。同時她認為,科技發展為教育進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提升空間,教育行業各領域應發揮各自資源稟賦,建議積極布局大模型、5G應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以科技手段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體驗,促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推動教育協調合作。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張志勇在論壇上指出,要以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引領教育生態重構。“我們的教育生態在很多地方已經被破壞了,以升學為第一目標,而不是育人第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德智體美勞的體系被肢解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同質化了。家庭教育則是補課、作業。”
張志勇稱,說到底,是立德樹人的要求沒有完全落實到體制機制上,教育的指揮棒在中小學實際上是考試分數和升學率。“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長期以來,“教育發展看升學率”成為錯誤的教育政績觀的真實寫照。張志勇表示,近年來,這種錯誤的教育政績觀不但沒有得到扭轉,反而愈來愈嚴重,不僅用升學率、重點升學率考核評價教育系統,甚至用北清率評價考核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
張志勇呼吁,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加快教育生態重構。他強調,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堅持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堅持以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發展教育,堅持系統思維發展教育,堅持尊重教育規律發展教育,堅持依靠教育科學發展教育,堅持底線思想發展教育。要用法規推進教育生態的重構。
關注學生負擔問題,建議從源頭上落實“教育減負”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近日在線上開展了關于“雙減”效果的調查,有630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現在孩子的課業負擔“適當”的人達60.79%。在對學校“雙減”滿意度調查中,基本滿意者占比32%,滿意者占比是4%,不滿意者占比26.5%。作業量減少是大家滿意的主要原因。初中主科作業依然較多、“評價不變,減負空談”也成為大家對“雙減”不太滿意或不滿意的原因。
如何從源頭減負?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認為,需要實質性的教育制度變革。實行自上而下的頂層制度變革,實行“源頭減負”,而不是僅僅在學校和家長的層面上做“末端減負”。首先要以人為本,要善待兒童,培養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創業精神的終身學習者,而不是會迅速過時的考試機器。
張志勇建議,教育要健康發展,政府層面應該有所作為。一是清理功利化、短視化的教育行為,要給教育戰線創造一個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在教育公平配置上下功夫,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源頭上解決教育內卷。三是要給改革和創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
當前,社會和學界有人認為“減負就是不讓孩子學習”。張志勇表示,這其實是對減負政策的誤讀。減負是在調整教育結構,讓德智體美勞的結構和諧起來,是在調整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構,讓孩子減過重的部分,補不足的部分,讓孩子們的學習健康起來,環境更好起來。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也表示,“減負”重要的是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在喜歡的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可能更多,但也不覺得是負擔。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烽認為,堅持高中階段的多樣化是源頭減負的重要途徑和關鍵點。“高中階段是教育體系的腰部,如果它不多樣化,整個教育體系就沒法多樣化,目前它是一個瓶頸。”他談到,推進高中多樣化有兩條路徑。一是學校多樣化,二是課程多樣化。
王烽認為,實現高中多樣化首先要擴大高中教學自主權,特別是校內課程的學分設置。還要加強課程資源和師資建設。同時,初中和小學階段一定要讓學生廣泛接觸實踐。從小學到高中,職業生涯教育要跟上。此外,還需要開拓升學路徑,加強區域的教育資源統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