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廣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這片產業資源豐富的土地上,職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片 記者 鞏悅悅 曲阜報道
編者按: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廣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這片產業資源豐富的土地上,職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職教先鋒”專欄,深度報道山東職業教育賦能地方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為全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山東經驗”。
清明前夕,曲阜市殯儀館館長陳剛盯著手頭的一份數據資料陷入沉思——去年館內承辦的300余場告別儀式中,相當一部分遺體需要面部修復,但全館能擔此重任的遺體美容師平均年齡都在45歲以上,依舊采用傳統縫合的方式,與年輕家屬的需求差距較大。他把希望寄托在了不遠處的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那里去年迎來了首批殯葬專業科班生。“我們等了30年,終于要等來對口專業的人才了。”陳剛說。
行業痛點:青黃不接的“手工時代”
曲阜市殯儀館的40名員工平均年齡45歲,依然沿用傳統縫合技術處理遺體。這座農業縣的殯儀機構,過去以遺體火化、運輸、冷藏為主要業務,但隨著城鎮化推進,村民遷入樓房后無處設靈堂,殯儀館告別儀式需求激增——2024年已突破300場。
“需求增長倒逼服務升級,但技術斷層讓我們舉步維艱。”陳剛無奈地講述著手工時代的困境。其實,他的遭遇并非個案。一組數據顯示,全國殯葬行業年缺口1.2萬人,9所開設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年畢業生不足千人,而現存從業者中僅有少部分接受過系統職業教育。
山東省老齡化數據加劇了緊迫性。《2024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省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4.62%,死亡人口持續超過出生人口。“殯葬專業雖小眾,卻關乎‘大民生’。”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健康管理系主任徐西朋指出。
在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殯葬專業的課堂上,首批39名科班生正在聽講。
職教破局:行業升級“倒逼”專業轉型
在殯葬專業的課表上,一場靜默的革命正在發生。
今年2月,23歲的張如意入職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成為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的專職教師。她在《互聯網背景下中國殯葬業發展研究》課上,引導學生探索行業創新:“我們學習如何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殯葬服務,比如數字紀念、在線祭掃等,這將是未來行業的重要方向。”
據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生濤介紹,該專業培養目標直指行業痛點:“我們面向殯儀館、墓地、殯葬用品銷售公司等領域,培養兼具專業技能與人文關懷的復合型人才。”
記者了解到,該校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的課程涵蓋殯葬文化學、遺體防腐整容、臨終關懷等核心內容,并融入儒家文化基因。例如,專職教師陸文慧在《殯葬文化學》課上結合《論語》講解“慎重追遠”,強調告別儀式的文化認同和人性溫度。
“學校正與兗州、泗水、鄒城等學校周邊殯儀館合作,計劃讓學生盡早進入實操崗位。”徐西朋透露,學院還計劃在石門山校區建設康養實訓基地,引入 AI、3D 打印等技術,探索生態殯葬、數字整容等創新服務,回應老齡化社會的多元需求。
去年9月,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殯葬專業首批招收39位學生,成為全省第一個開設殯葬專業的高校。
偏見突圍:
從“忌諱”到理性,“00后”為殯葬業注入新活力
去年,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殯葬專業首批招收39位學生,其中9個名額為追加計劃,報考熱度遠超預期。然而,社會偏見仍在。學生任昱臻坦然:“當我告訴朋友專業時候,有人疏遠,有人好奇,但家人支持我。太奶奶是紅娘子軍,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他們對生死看得很淡。”
教師張如意也經歷過心理蛻變。從教前,當她在殯儀館為3歲逝者布置鮮花時,家屬顫抖的雙手讓她意識到,殯葬不僅是技術,更是對生命的敬畏。如今,她要求學生在模擬遺體清洗時“連假人也要輕拿輕放”,每次講課都要強調“尊重逝者,更要撫慰生者”。
為消除誤解,不少殯葬專業的學生開始在社交平臺科普殯葬行業,學生則組織殯葬文化展覽、臨終關懷等志愿活動。在生濤看來,“00后”更關注職業價值而非標簽,這為殯葬行業注入了新活力。此外,社會觀念正從“忌諱”轉向“理性”,殯葬專業的報考熱便是最直接體現。
“年輕人的加入,將為殯葬行業帶來質的飛躍。”在陳剛看來,殯葬專業的開設不僅是職業教育的創新,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縮影。生濤表示,經過全社會共同努力,他們會努力將殯葬專業打造成高水平特色專業。
海報>>
(海報設計:宮照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