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閉癥日2025年4月2日是關注自閉癥的重要日子。自閉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以及重復刻板行為。目前主要治療途徑是康復訓練,最佳治療期為6歲前。
世界自閉癥日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個世界自閉癥日,宣傳主題口號是“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推動孤獨癥群體全面發展”。
什么是自閉癥?教師和家長應如何面對自閉癥兒童?一起來看——
“來自星星的孩子”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患有此病的孩子如同難以捉摸的星星,與世界保持著神秘的距離,因此,他們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孤獨癥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以及重復刻板行為為核心癥狀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語溝通技能受損,同時伴有一定的行為障礙和智能障礙。
為了提高人們對孤獨癥的意識,爭取早期治療改善患者的狀況,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癥日。
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據權威統計,我國0~14歲的孤獨癥兒童數量已突破300萬大關,在各類殘疾兒童中所占比例高達70%。雖然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但是孤獨癥孩子不是天上的星星,他們真實地生活在我們身邊。
兒童孤獨癥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目前主要治療途徑是康復訓練,最佳治療期為6歲前,如能在3歲前接受科學干預,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兒癥狀和預后。因此,對兒童孤獨癥進行早期篩查、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早期征兆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五不”中的多項表現,家長需要提高警惕,盡快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篩查,明確診斷并制訂干預計劃。
不/少看:目光接觸異常。嬰兒期即表現出對有意義的社交刺激的視覺注視缺乏或減少,對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視減少。例如,孩子在出生6個月后仍不注視人臉或對逗笑無反應;1歲時無法跟隨他人視線看向物體。
不/少應:幼兒對父母的呼喚聲沒有反應,對叫名反應不敏感,這通常是家長較早發現的孤獨癥表現之一。共同注意是幼兒早期社會認知發展中的一種協調性注意能力,是指個體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與他人共同關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體或者事件的能力。對孤獨癥患兒的前瞻性研究發現,他們在14~15月齡即表現出與共同注意相關的溝通水平下降。
不/少指: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孤獨癥患兒可能早在12月齡時就表現出肢體動作的使用頻率下降,如不會點頭表示需要、搖頭表示不要、有目的地指向、手勢比畫等。
不/少語:多數孤獨癥患兒存在語言發育延遲現象,對于語言發育延遲的孩子,家長有必要考慮其有無孤獨癥的可能。
不當:不恰當的物品使用及相關的感知覺異常。孤獨癥患兒從12月齡起,可能會出現對于物品的不恰當使用,包括旋轉、排列,以及對物品的持續視覺探索。比如,將小汽車排成一排,旋轉物品并持續注視等。言語不當也應該引起注意,表現為有正常語言,但出現了言語倒退,說出令人難以聽懂、重復、無意義的語言。
2022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規范》,其中明確列舉了孤獨癥的預警表現,具體如下表:
早期干預方法
孤獨癥的核心癥狀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和器械,亦無法自愈,截至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心理行為干預、康復訓練和教育。家長要選擇醫院或者專業機構,讓孩子接受系統、專業的干預治療。
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早發現、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可顯著改善孤獨癥兒童的認知、語言和適應能力,從而不同程度改善其癥狀和預后。部分孤獨癥兒童通過康復訓練能夠改善社交技能,融入普通教育,成年后可參加工作。
老師和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因為孤獨癥而區別對待這些孩子。在教育活動中,應充分給予這些孩子更多關愛、關注和支持,以開放的心態關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這些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努力讓他們超越標簽,成就自己。
我們都愿做傾聽的星光
近年來,孤獨癥兒童教育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同時,孤獨癥群體也面臨著社會歧視、就業、養老等困境。我國越來越重視孤獨癥群體相關全生命周期關愛,國家多部門聯合印發《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8年)》,推動孤獨癥群體的早期篩查、康復服務與終身支持體系建設。
近日,《江蘇省孤獨癥人群全程關愛服務實施方案(2025—2028年)》正式出臺,推動建立完善孤獨癥全程支持服務體系。方案包括對曾生育孤獨癥兒童家庭提供針對性宣教;延長康復救助年齡至16 周歲;每個縣區至少設立1所特教學校,鼓勵建設特教幼兒園;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每生每年補助不低于1500元。
未來,我們仍需深化探索,讓“星星的孩子”在生命每個階段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托舉。
來源:綜合自中國新聞社、健康中國、中國科普網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