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希望今后一個縣只有一個中學、一個小學、一個幼兒園。”
“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地方,因為生源的減少,有些農村學校甚至一個學生都招不到,但是在城里的學校一位難求。在這種人口新形勢下,教育該怎么布局?”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近日召開的“新時代教育的轉型”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就人口變動趨勢下的教育變革話題進行討論,提出我國教育發展策略要順應人口發展趨勢,前瞻性地做出策略調整和優化轉型。
少子化趨勢關聯的首先是鄉村學校消亡的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人口與教育發展課題組發布的《應對人口變局,深化教育改革》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教育部統計數據,在2011-2021年間,城區小學數量略有增加,而鎮區和鄉村小學的學校數量基本都在持續減少,城鎮和鄉村教學點從2018年后開始年均減少2000個。“原因就是少子化+城鎮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道。
“現實中呈現的問題復雜得多,并非學齡人口減少了,教育資源供給就一定會相對過剩。”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善槐指出,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口流動與人口分布。他指出,從人口的流出端來看,隨著鄉村學齡人口的流出,未來鄉村學校小規模化是常態,并且會有越來越多的村小甚至中心校變成小規模學校,越來越多的教學點消失,變成空殼學校。這種空殼學校的處置將成為很重要的問題。
小規模學校的生存狀況也值得探討。劉善槐分析,小而美、小而優的學校需要非常強大的資源支持,要有足夠的教師,學科至少得開齊、開足。而按照目前的教師配置很難形成這樣的支撐,有些特別偏遠的學校即使有編制也很難招到優秀的年輕教師。同時,一個學校如果學生太少,除了教育質量層面的問題,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心理和交往能力也很難充分發展。
那么,小規模學校是不是撤并就可以了?多位專家并不認同。“把這個學校撤了,學生上學變遠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了。”“一味撤并,資源逐步向縣城集中,加劇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鄉村學校能保留的一定要盡量保留,如果鄉村學校不存在了,鄉村的整體發展將受影響。”“必須履行讓孩子們就近入學的法律規定。學生在哪里,就在哪辦學校,而不是把學校辦得很遠。否則保證孩子就近入學成為空談。”
學齡人口的流入也讓城市教育資源面臨挑戰。劉善槐指出,如果城市集中了優質教育資源,可能城市越擴容,來的學齡人口就越多。教師編制的配置也應該和學齡人口相適應。此外,還應在考慮是否有充足的經費和教育用地。教育資源配置要兼顧當下需求和未來變化。不能說未來可能會形成教育資源的過剩,就不讓當下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這也是對布局的挑戰。
教師的解聘問題也值得關注。熊丙奇認為,要聚焦教育本身的屬性。“如果伴隨著出生率下降就將教師裁員,教育必然會出大問題。我們師生比太低了,現在只是鄉村學校出現只有幾個學生的教學點,城市學校的規模還是很大的,學校班額平均38人,甚至有的達到45人,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的班額標準。”
少子化趨勢引發的另外兩個論調有關民辦教育和中職教育發展。熊丙奇指出,“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認為,民辦學校可以趁此機會減少,退出歷史舞臺;還可趁此機會取消中職、發展普高。”熊丙奇對這兩種傾向并不贊同,建議國家對這些問題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和布局。
順應人口新趨勢,教育發展應做哪些前瞻性調整和規劃?目前業內一種主流聲音是,倡導降低班額、生師比,認為這一人口發展趨勢也為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小學實施小班化教學提供了重要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牛建林認為,教育的發展不能簡單的從經濟效益、效率教育去布局,一定要跟著實際需求來,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應該有教育,而且盡可能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劉善槐指出,應從人口與教育兩者間良性互動關系入手。如果鄉村的教育質量更高,人口就不會僅為了選擇優質的教育流入到城鎮,甚至有人口會回流。希望通過教育結構的不斷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不斷完善,使教育發展和人口變動實現良性互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人口與教育發展課題組發布的《應對人口變局深化教育改革》報告指出,在生育率下降的人口變局中,倡導更加優質的教育,降低班額、生師比,保留偏遠地區小規模學校;積極探索不同學段、不同學校之間的資源融合,例如九年一貫制學校靈活調整小學、初中容量;公辦學校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解決生源問題并支持民辦學校發展;積極探索教學方式改革和評價方式改革,追求更加優質的教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