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廉毅翔來到現場和小記者們互動交流,帶領孩子們近距離接觸非遺、體會匠人精神。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老北京火繪葫蘆”時遇到困難怎么克服?7月20日下午,在第二十屆新京報小記者活動的首期學員結業儀式上,“神秘嘉賓”——非遺“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廉毅翔來到現場和小記者們互動交流,帶領孩子們近距離接觸火繪葫蘆技藝、體會匠人精神,小記者也在采訪中進一步了解這位非遺傳承人。
“火繪葫蘆”傳承人廉毅翔展示葫蘆版“冰墩墩”“雪容融”。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火繪葫蘆”技藝是一項傳統技藝。廉毅翔師從非遺“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牛成果,他已堅守火繪葫蘆技藝傳承十余年,舉辦文化惠民活動百余場,讓火繪葫蘆技藝重回大眾視野,還曾經獲得北京青年榜樣的榮譽。
為了讓小記者深入了解“火繪葫蘆”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廉毅翔帶來自己做的多個火繪葫蘆創意作品,其中有被改造成U盤的小葫蘆,用珠子和迷你葫蘆串成的精美手鏈,還有繪有山水畫的大葫蘆……小記者們被這些葫蘆作品吸引,“原來葫蘆還可以做這么多的擺件”“這上面的畫不是畫的,而是燙印的”。小記者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廉毅翔教授小記者們繪制葫蘆的技法。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在交流中,廉毅翔不僅講授了火繪葫蘆的概念和技法,還給孩子們普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區別。廉毅翔介紹,有形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是物質文化遺產。而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后,小記者們跟著廉毅翔一起分辨長城、戲曲、故宮以及皮影戲、書法作品等,哪些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作品’是物質文化遺產,書法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廉毅翔強調。現場,他還帶來了四個燙烙設備和葫蘆,邀請小記者體驗“火繪葫蘆”技法。“看上去很簡單,但畫起來比用筆在紙上作畫難多了。”來自垂楊柳中心小學的新京報小記者韓易霏感嘆道,即便自嘲繪制出來的作品不夠完美,但她還是很珍惜這個親手完成的火繪葫蘆。
小記者們展示他們繪制的作品。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小記者們對這位傳承人的經歷充滿好奇,在新聞采訪環節,大家紛紛舉手提問。“傳承這一技法的意義在哪里?”對于小記者的問題,廉毅翔笑道,首先,“傳統不能流失”是非遺作品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其次,葫蘆諧音“福祿”,具有“富貴、招財、平安、納福”的美譽,如果利用傳統技法將葫蘆制作成手工作品,人們可以利用它表達心意;第三,通過專業的技法繪制的葫蘆作品可以成為上乘的工藝品流傳。比如在北京冬奧會期間,“火繪葫蘆”便成為了北京市非遺作品的代表助力冬奧,作為禮物贈送給各個冬奧代表團及國際官員。
在傳承中你會遇到哪些困難?你是怎么克服的?有想過放棄嗎……對于小記者的提問,廉毅翔一一作答。隨著采訪的深入,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地呈現在小記者面前。“首先,我做這件事情是基于熱愛,但數十年堅持做一件事情確實有困難,也曾有差點要放棄的時刻,但是我會調整自己,隨時主動去解決問題,我會找老師教我,也學會了勞逸結合。”廉毅翔表示,對小學生而言,長時間學習也會產生厭倦,但不要“悶著往前走”,可以通過充分地休息平復心情,然后重新來過。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