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業?先扔給AI!”這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的條件反射。今年春季,山東財經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章妮帶著兩個班級的69名學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網絡田野觀察”,試圖揭開AI時代大學生的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張曉文
“有作業?先扔給AI!”這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的條件反射。今年春季,山東財經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章妮帶著兩個班級的69名學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網絡田野觀察”,試圖揭開AI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態。
一位“70后”教授的AI探索
“我1996年就開始自己組裝電腦了?!闭履菪χf。這位文科出身的教授對電腦技術充滿熱情,2023年ChatGPT爆火后,她迅速將其引入課堂,開發出“學伴”功能為學生答疑。
隨著AI技術迅猛發展,章妮產生了新的思考:大學生如何使用AI?他們對AI的認知程度如何?恰逢其時開設的《網絡社會學》課程需要探討技術、社會與人的關系。她決定讓學生以“網絡田野觀察”的形式展開調研。
就這樣,69名學生自發組成16個小組,潛入抖音、小紅書、知乎等平臺的AI討論群。觀察結束后,各小組提交了詳細的觀察日志。章妮發現,不同年級專業的學生對AI的使用存在明顯差異。
“很多作業的‘AI味’太明顯?!闭履萏寡?,近期批改大一大二課程論文發現,不少作業明顯是由AI生成的。雖然這種現象讓她頭疼,但簡單禁止并不現實,“技術介入學習已成必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性使用AI,但這需要長期努力。”
AI“作業助手”的雙面性
調研顯示,AI已滲透了幾乎所有學生的學習生活。
“用AI生成論文框架,再自己填充內容,效率高又不算抄襲?!眳⑴c調研的大二學生張華(化名)表示,自己從大一就開始依賴AI,但逐漸意識到“無腦復制”正導致寫作能力退化,現在她正嘗試改變AI的使用方式。
類似的案例在調研中比比皆是:理工科學生用AI調試代碼,文科生靠它生成論文,甚至數學作業也一股腦兒地甩給AI作答。
調研參與者羅京(受訪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起初她對“網絡田野觀察”的操作方法感到困惑,最終借助AI理解了實驗思路?!癆I幫我檢索文獻、生成寫作要點,節省了大量時間?!钡瑫r發現,AI有時候會“幻想”出很多虛假信息。
對于AI,羅京給出的定位是輔助工具,“它給出的東西,需要你追根溯源并且核實這個問題,才能將其應用到自己的作業中?!?/p>
AI給出一份超市購物“定制清單”。
從工具到“情感樹洞”
令人意外的是,AI不僅充當“作業助手”,還成為情感寄托。
在獲得四位大學生同意后,羅京小組對其使用AI的情況進行跟蹤記錄。57天的觀察顯示,大學生使用AI,呈現出“工具性”與“情感需求”并存的特點。
“學生會干部競選失敗后,我更傾向于找AI傾訴?!币晃皇茉L學生表示。此外,AI還被用于購物決策、焦慮疏導等場景。這種現象也和羅京的個人體驗不謀而合:“作為選擇困難癥患者,AI的建議能有效緩解我的焦慮?!?/p>
讓羅京感到意外的是,以前只以為自己有這種需求,沒想到大家普遍都對AI有情感方面的依賴。
章妮指出,不同專業學生對AI的依賴程度差異顯著。理科生多將其視為工具,而文科生更依賴AI的創意功能,“這對文科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構成嚴峻挑戰?!彼龔娬{:“在技術不可逆的今天,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
教育者的困境與探索
和多數受訪大學生的觀點不同,濟南的大二學生李明(化名)指出,AI不過放大了長期存在的學術痛點:“過去會有學生參考豆瓣、百度文庫,現在一股腦涌入AI,問題的本質從未改變。而且現在的各種軟件也會教你如何降低AI疑似率?!彼J為,學校應該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評估方式來應對這一挑戰。
有意思的是,調研發現,AI依賴度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降低。大一學生常直接復制AI內容,而大四學生對待畢業論文則謹慎得多?!癆I提供的參考文獻可能是假的,必須親自核實?!币幻厴I生表示。
面對AI洪流,不少教師也在摸索使用界限,嘗試將AI融入課堂。
章妮認為,批判性思維需要時間培養。她在《網絡社會學》課程中引入AI工具時特別設置指令:根據下面每個觀點,請從正反多個角度提出不同的思路,以此要求學生對AI生成的觀點進行正反分析?!澳康氖窍M麑W生能夠辯證性地思考,但如何評估AI輔助下的真實學習效果仍是難題?!?/p>
在章妮看來,“網絡田野觀察”揭示了AI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深刻變革。暑假過后的秋季學期,她計劃將調研結果融入教學,“要讓學生明確AI的利弊,要讓AI作為大腦的延伸而非替代品?!?/p>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