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不斷深入,寫板書的老師少了。有人會問,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還需要板書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從寫得一手漂亮板書的教師屢屢在互聯網“出圈”便可見...
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還需要板書嗎?
老師從盒中抽出一支白色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幾行字跡娟秀的板書,重要知識點則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醒目標注……書聲瑯瑯、粉筆“噠噠”,在老師的筆下,知識串珠成線,在學生的心底,學問見木又見林。這樣的畫面,曾是許多人學生時代日日得見的場景。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不斷深入,寫板書的老師少了。有人會問,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還需要板書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從寫得一手漂亮板書的教師屢屢在互聯網“出圈”便可見一斑。人們為漂亮板書點贊,因其中展現著教學功底,更有為人師者的人格魅力。
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3位因板書“圈粉”的教師,三尺講臺記錄著他們的育人初心。
堅守課堂的粉筆
投影幕布驟然漆黑的那一秒,程斯宇真切地感到了緊張。
他是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這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剛講了個開頭,突遇教室停電,程斯宇還有幾十頁PPT待講。
定神幾秒后,他走向黑板邊,拿起那盒落灰的粉筆。憑借扎實的準備、精彩的板書,順利講完了這堂課。
多年以后,程斯宇依舊很感謝自己從教第一年碰到的這次電路故障。“停電那堂課告訴我:真功夫在腦子里,不在U盤里。”他說。
在天津大學,程斯宇的課很有名氣,其中最“出圈”的,是他在課堂黑板上手繪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示意圖。
“我們回到1935年,這幅圖展現的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程斯宇說著指向了一條藍色粉筆勾畫的河流,“這條河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這就是赤水河。”圖上用不同顏色畫出紅軍各階段進軍路線,一道道凌厲的箭頭,刺破敵人的包圍圈。
臺下學生們聚精會神,紛紛拿出手機,拍下程斯宇的板書,有的還發在了網上,程斯宇一時間“漲粉”不少。
談及為何想到手繪這幅四渡赤水圖,程斯宇說:“天津大學的工科特點非常鮮明,專業知識涉及大量演算,對于板書的使用率要遠高于文科。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嘗試著將板書運用在日常教學中。”
在山東,濟南大學城實驗高級中學的高二地理老師袁曉同樣因一手漂亮的板書引發公眾熱議。
在一個點贊量幾十萬的課堂視頻里,記錄著袁曉妙筆“作畫”:
手臂回旋,畫出渾圓的地球;冷暖氣團交匯,鋒面布滿云霧雨滴;世界洋流分布圖上,大洲大洋輪廓清晰明朗……筆筆勾勒,一幅幅立體感十足的板書,讓袁曉的學生們常常“舍不得擦黑板”。
“對地理教學尤其是自然地理而言,板書在展示空間模型、大氣循環、地質運動等知識點時具有獨特優勢,現場繪制也能即時響應學生提問,展示完整的思維推導過程。”袁曉說,“在新課階段,我更多是使用多媒體課件,板書主要在復習階段使用,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年級和教學內容來決定授課形式。”
課件還是板書?
受訪教師表示,技術浪潮中,看似已成為“配角”的板書堅守著無法被編碼取代的教學溫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板書與多媒體課件要做孰優孰劣的比較。兩者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近年來,中國數字化基礎條件明顯改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
全媒體教學工具的獨特優勢顯而易見:課件容量大、更靈活,文字間可插入圖片、視頻,有些抽象概念還可以制作成動畫來演示。課件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也便于教師重復使用。
不過,當教學輔助工具越來越齊全、制作出的PPT越來越“酷炫”、包含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有人擔心,數字時代在屏幕前長大的孩子們會不會少了些筆觸實感,師生間缺乏互動,影響課堂氣氛。也有人擔心,課件應接不暇,“信息過載”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實效,PPT里的海量內容讓學生難以區分重點。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力學系教授黃方林堅持寫板書近30年。他告訴記者,早年間也曾試過用電子課件,但后來發現,自己課堂上寫板書的授課方式教學效果更好。
“土木工程學科涉及很多課程,如力學課程,有很多公式推導。這些內容如果不認真做教學設計,直接把書本知識搬到PPT上,學生有時候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寫板書一步一步推導出來,完整思維、分析過程學生看得很清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力學基本原理,而不只是記住結論。播放課件的時候,有些學生會對‘拍課件’形成依賴,在課堂上不愿動腦思考、不愿做筆記,課件拍了之后也不見得真的會看、真的學會了。”黃方林說。
板書凝練著教學思路,打磨板書有助于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在袁曉看來,如果過度依賴課件,會導致教師備課能力退化,標準化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相結合,才能更好提高教學質量。“板書是思想的即時可視化,不僅如此,學生也可以參與板書的繪制和修改,增強課堂參與感。”他說。
雖然被學生譽為“靈魂畫手”,但袁曉始終期待技術發展會給地理課堂帶來更多可能。“以后隨著VR以及5G、6G等技術的發展,地理課堂說不定會更有趣、更好玩兒、更身臨其境,這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袁曉說。
尋找信息時代的“教學最優解”
去年秋季學期開學后,清華大學舉辦了2024年教職工粉筆板書比賽。這項比賽已連續舉辦了8年。一幅幅板書,筆畫遒勁有力、撇捺俊秀飄逸,字里行間是對教育的熱愛、對課堂的尊重。
如何將板書與新媒體技術巧妙結合,找到“教學最優解”?
在程斯宇看來,教學實踐中要堅持板書與課件二者結合——板書用于框架梳理和重點強化,多媒體課件用于史料展示和提升教學效率。“要讓思政課更有‘抬頭率’,四渡赤水板書案例證明,視覺化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黨史課里涉及大量史料圖片,課件能提供足夠的信息量。”他說。
這幾年,程斯宇花了大力氣研究做課件,他希望用實際行動證明:板書與課件不可偏廢,二者必須綜合運用。
“我在課件中很注重色彩的使用。比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里會講到5個時期,我在課件里給每個時期選的底色都不一樣,不同顏色需要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底色。”程斯宇說。
教學手段變化更新,但育人的教育內核始終不曾改變,選擇任何一種工具最終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教師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與鉆研,凝結成課堂上的深入淺出、厚積薄發。
黃方林說,除了不用PPT講課,自己上課也沒有帶教案的習慣,因為所有知識、教材早已融進了腦海里。
下課后,板書被擦掉,會被新的內容覆蓋。但是,那些知識和道理會與老師的背影一起長久地印在學生心里,記下了工工整整的板書,記下了溫暖如昨的師生情誼。(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孫亞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