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美麗的夢想,夢想像大海,孩子的夢想縈系著家的溫暖!走進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小學,這所小學正以它獨特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們插上追夢的翅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小學校長苗彩成認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同,家庭教育關注學生個體屬性,學校教育更關注學生的社會價值,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要尊重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興趣愛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以多元的目標、豐富的課程、靈活的方法和個性化的評價手段,來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需要,是最適合的教育。
全體老師定期“頭腦風暴”更新教育理念
“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個職業的特殊性不僅在于它所從事的是與人交流的工作,更在于它接觸的是成長過程中的人。”苗彩成特別贊同列寧說過的這句名言。
在黃河小學,交匯點記者發現校內有兩個特級教師工作室在開發校本課程,并為學生搭建責任活動平臺。墻上掛著的《責任教育活動方案設計》顯示,學校開展每周兩課時的責任教育專題課;創編活潑上口的責任詩歌,創編《責任文化故事讀本》;錄制責任教育微課,在校園網站進行展播,注重教育的全員性。
在報告廳,記者看到學校一、二、三年級全體班主任教師正在就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班級常規問題進行交流研討。半天的討論結束后,初步確立了以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學生成長,運用“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以鼓勵激勵方式強化學生意識,以家校溝通促進學生成長”等多維教育觀念。
校內校外舉辦課外活動,豐富學生自我成長
國家督學、著名教育學者朱小蔓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兒童從一開始就體驗到發現的快樂,最好的教育是通過最純粹的人對人的方式獲取最能打動人心的智慧經驗。”
學生踐行是發自內心的自我生長。而黃河小學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正印證了這一點。苗彩成說,在黃河小學,有以“三責”(責任家庭、責任教師、責任學生)評比統領學校各項比賽,開展以培養學生責任感的“責任“風采少年評選比賽、“責任”少年積分比賽、聲樂比賽、繪畫比賽、演講比賽、課本劇比賽、英語口語比賽、航模比賽、機器人比賽等。
今年年初,黃河小學組織師生前往雪楓公園開展“緬懷先烈遺志,弘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這不僅僅是弘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的民族士氣,振興學生的民族情懷,凝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與此同時,孩子們的課外生活也很豐富多彩。黃河小學每年都會舉辦圖書跳蚤市場活動,讓孩子們用最少的錢讀更多的書,讓書在孩子們的手中流動。伴著涼爽的天氣,孩子們歡聚一堂,把操場的里里外外圍了一圈又一圈,各個班級井然有序的擺著書攤,熱情的推銷著自己的書籍。書本有價,閱讀無價,希望孩子們手中的書籍能成為他們以后人生的寶貴財富。
除了圖書跳蚤市場活動,黃河小學正常開展的課外活動還包括豐富的社團活動、全員籃球運動、社會實踐等。這些課外活動的開展,對于促進學生思想的活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家長、學生、老師三方共生責任教育
“責任教育是家長、學生、老師三方共生的。”苗彩成表示,黃河小學將“責任”教育滲透進課堂內外、學校內外,讓每一位學生個體的成長在具體的課堂、校園、社區等活動中,通過積極的對話獲得和實現。
在學校報告廳,記者觀看了“育有責任的少年”教育片,片中展示學生成長記錄;定期開展責任少年、責任教師、責任家庭評比活動;開展“責任積分樂成長”活動,提升家長、教師及學生的內生動力。
在精神“軟實力”構建的同時,學校還加大硬件投入構建責任教育磁場強的校園文化。深化責任文化內涵,構建主題鮮明、立體多元的責任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石,校園墻壁文化、樓道文化、班級文化均突出“責任教育”這一主題,并建成“責任文化”長廊,“責任加油站”等物化景觀。移步校園,“體壇風云,文學長河,科學之光,藝術長廊”等古今有責任感的成功人物故事漸次映入眼簾,讓師生時時處處受到責任文化的浸染,形成了“一入學校,責任文化撲面而來”的景象。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承公平規范管理,正氣滋養校風, 民主點燃激情,“責任”鑄造品牌的方式,努力更新教育觀念,緊跟課程改革步伐,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規范課程管理、創新課程設置、強化隊伍建設,把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
校長檔案:
苗彩成,1966生,中共黨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教育部第三批“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現任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小學支部書記、校長,兼任青海湖路小學校長。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