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紛紛表示,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四個面向...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紛紛表示,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高質量教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江蘇省教育廳第一時間安排“第一議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江涌表示,全省教育系統將緊盯“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任務不松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凝聚著人民的心聲,也飽含著群眾的期盼。”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張曉宏說,作為大學校長,今后將更加注重辦學治校鮮明的方向性、超前的引領性、整體的協同性,團結帶領全校師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扎實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交出讓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放心、讓江蘇人民滿意的新答卷。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看來,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重要結合點,要更好地發揮高校科研主力軍和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下好“先手棋”,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科研人才培養平臺,打好“培養牌”,探索建立與科研長周期相匹配的支持機制,引導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用好“指揮棒”。
東南大學是以工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堅定文化自信、樹立科學理念、提升專業素養,努力以匠心鑄精品,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建設。”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說。
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國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令人備受鼓舞。“我們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高層次人才,組建高水平科技隊伍,在高端高質鋼鐵材料、短流程綠色化工藝和鋼鐵數字化轉型等方面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協同創新,解決我國鋼鐵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產出具有自主原始創新的重大科研成果。”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審議時提出的“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的重要指示,引發了基礎教育界的熱烈反響。
作為來自淮安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當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情況。
“孩子們聽說我要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他們有許多心里話想對總書記說。”張大冬說,“總書記聽到這里很高興,讓我給孩子們問好!”
特別讓張大冬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張大冬表示,學校將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強烈的答卷意識,結合學校發展實際,在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上下更大功夫,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學習了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后,感到使命在心、責任在肩。”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王紅艷說,基礎教育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重要講話精神,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持續發力,無論學科教學還是實踐活動,都要善于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使之轉變為教育自身的育人理念,更好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培養出自信好少年。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富春七小校長章振樂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提醒我們,不忘本源才能開辟未來。富陽區一直以勞動教育為抓手,通過勞動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培養孩子們的自信。通過“新勞動教育”實踐,在勞動中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時代新人。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黃心、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