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南京六合農業基地里,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副院長鄭恩來教授團隊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春耕”。記者在現場采訪看到,隨著無人駕駛拖拉機拖著小麥智能精準耕播復式作業機駛入田間,秸稈粉...
近日,位于南京六合農業基地里,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副院長鄭恩來教授團隊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春耕”。記者在現場采訪看到,隨著無人駕駛拖拉機拖著小麥智能精準耕播復式作業機駛入田間,秸稈粉碎、旋耕整地、精量播種、變量施肥等工序一氣呵成,展現出智慧農業的硬核實力。
國內首創復式作業機,攻克四大技術難題
“注意看,這幾道工序就像變魔術一樣連貫。”鄭恩來站在田埂上向記者解說,機器駛過之處,秸稈粉碎、旋耕整地、精量播種、變量施肥同步完成。
記者了解到,在長江中下游稻麥輪作區,土壤黏重、秸稈量大、播種施肥精度低等問題長期制約著小麥生產。南京農業大學鄭恩來教授團隊歷時7年攻關,研發出了國內首臺針對該區域的小麥智能精準耕播復式作業機,一舉攻克四大核心技術。
這些核心技術包含“前粉后旋秸稈黃金粉碎術”,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與還田效率低的難題;“仿生抗粘種床整備技術”,構建出疏松潔區的種床,為種子發芽創造最佳環境; “氣吸式精量播種系統”,每畝節省種子10%-15%,避免了傳統撒播的種子浪費與幼苗競爭問題;以及“變量施肥智慧決策系統”,按需制定施肥方案,實現“肥力差的地塊多施、肥力好的地塊少施”,肥料利用率提高25%,環境污染風險顯著降低。
“這臺機器就像‘農業變形金剛’,過去需要多臺機器分步驟完成的耕、播、施工序,現在一次性搞定。”鄭恩來告訴記者,復式作業機每小時可作業9畝,且單產較傳統方式提升10%以上,畝產可達900多斤。
省錢、省種、還增產,這機器“懂”地
談及研發歷程,鄭恩來坦言,團隊突破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針對長江中下游黏重土壤“播深難控制、種床難成型”的痛點,團隊創新性設計了自適應播深調控裝置,將播種深度精準控制在2-3公分,既避免淺播曬種、又防止深播悶芽。
“我們的機器不是簡單的機械化,而是將栽培學原理與智能裝備深度融合。”
鄭恩來表示,從2017年第一代樣機到如今的第七代產品,團隊累計進行了600余次田間試驗,僅播種部件就迭代了12版,最終實現了“讓機器理解作物生長需求”的目標。
鄭恩來教授指導團隊成員
“我們的目標不是造出‘實驗室里的機器’,而是讓農民用得起、用得好的‘田間神器’。”鄭恩來介紹,復式作業機采用模塊化設計,根據配置不同分為高中低三檔,最高版本售價控制在5萬元以內(不含拖拉機),較進口同類設備價格降低60%。目前,第七代產品已在長江中下游稻麥輪作區實現規模化應用,累計作業面積超過50萬畝,帶動每畝綜合成本下降30%。
“未來,團隊計劃將機具升級為‘個性化栽培方案執行者’,根據每塊田地的土壤、氣候數據自動調整作業參數,推動農業從‘粗放管理’邁向‘精準定制’。” 鄭恩來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見習記者 高嘉曼
校對 朱亞萍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