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不斷探索未知、發(fā)現新知的旅程。為系統化推進早期科研訓練,提高本科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素養(yǎng),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于2024年12月啟動了“勵行”科研導師計劃,邀聘來自全校部分理工科學院的11名優(yōu)秀...
科研是不斷探索未知、發(fā)現新知的旅程。為系統化推進早期科研訓練,提高本科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素養(yǎng),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于2024年12月啟動了“勵行”科研導師計劃,邀聘來自全校部分理工科學院的11名優(yōu)秀教師擔任首批“勵行”科研導師,為一年級本科生開設小班化的項目制課程,引領低年級本科生開啟科研逐夢之旅。快半年的時間過去,同學們都有哪些收獲?記者應邀對導師和學生們進行了回訪。
第一節(jié)課,他們授課內容就“不走尋常路”
第一課上,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趙勁和同學們聊起了“答案”。“科研課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但有許多答案,不同解決方案。我將借鑒真實科研團隊的管理經驗,將學生們的課程安排與實際科研生態(tài)更好地對接。”
本科生羅嘉恒在匡亞明學院學習的是計算機方向,但在這次的“勵行”科研導師計劃中,他卻“任性”選擇了研究方向為材料物理的教授袁洪濤作為自己的“勵行”導師。面對這樣一位跨學科的學生,袁洪濤表現出了十足的耐心,并且鼓勵羅嘉恒,堅持跨學科學習,鍛煉磨練自己,以后會有更大的收獲。
“第一節(jié)課上,袁老師沒有講授太多的專業(yè)知識,而是花了很長時間給我們講故事。講了那些本科時期在他組里的那些學長學姐們,他們是如何挑戰(zhàn)自己的,是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的。故事總是最能啟發(fā)人心的。聽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袁老師給我們每個人都上了一門最寶貴的規(guī)劃課。”羅嘉恒告訴記者,袁老師還帶著同學們參觀了現工院微納電子器件光刻工藝的實驗室,讓大家切實體驗科研的生活,“這些都是相當寶貴的經歷,讓剛上大一的我,對匡院的歸屬感更強了。”
打通學科壁壘,讓學生提前進入科研狀態(tài)
為什么要收一個跨學科的學生?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袁洪濤教授表示,“陪伴式成長”與“設置明確目標”是理工科項目制課程有效運行的關鍵。他通過將研究生水平的課題適當下沉,指導本科生提前進入科研狀態(tài),并成功完成具有發(fā)表潛力的研究成果。“要讓學生知道‘今天來做什么’,避免無效等待,從而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袁洪濤說。
從量子力學到神經科學,從人工智能到材料化學,記者注意到,首批11位“勵行”科研導師在授課時充分打通了理工學科之間的壁壘,提供了“前沿可感知、路徑可選擇”的早期科研體驗。
“首批‘勵行’科研導師都來自理工醫(yī)科院系,有著副教授以上職稱,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前沿的科研視野和卓越的學術影響力。期待他們今后能夠帶著本科生更好地進行科研興趣探索。”南京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新生學院執(zhí)行院長、匡亞明學院院長王駿介紹,“勵行”科研導師制度,旨在通過與科研導師的互動,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化學、數學、天文、生物、計算機等理工科的濃厚興趣。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明確適合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生涯規(guī)劃指導,幫助學生規(guī)劃未來的學術或職業(yè)道路。
人文課程也將加入,讓創(chuàng)新的火花自然迸發(fā)
這種“項目制”課程的方式,南大也在不斷探索和升級。王駿認為,項目制課程的核心不只是更換一種教學形式,而是用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牽引學生完成一場完整的知識建構和能力訓練。首批“勵行”科研導師,數學學院副院長吳婷教授認為,在一年級實施項目制課程,讓學生對各學科方向的了解更加充分,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將學習方法指導和科學興趣的激發(fā)融為一體,既起到了科研導師的作用,也解決了新生導師的導學問題。
記者了解到,匡亞明學院還計劃將人文課程逐步納入項目制課程中實施。文學院劉超教授提出,以“科學想象力”為主題的人文課程可與AIGC、詩歌創(chuàng)作等跨媒介形式相結合,通過模塊化學習和團隊合作,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藝術審美與科學素養(yǎng)的融合能力。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黨委書記周媛期待,“勵行 ”導師能夠引領學生不斷探索,發(fā)揮最大的科研潛力。周媛表示,學院將充分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聚力探索和供給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前沿模式,特別關注低年級學生的學科引導與高年級學生的科研實踐,優(yōu)化項目制課程的組織和評價模式,通過學科交叉、文理融合的課程內容整合,并不斷拓展國際科考、國內院所的科研訓練項目,為學生提供更系統、更全面的培養(yǎng)路徑,讓創(chuàng)新的火花自然迸發(fā),探索超常規(guī)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新路徑。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