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林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主辦的《流動的文脈:金陵交通與城市人文記憶》學術報告活動舉行,特邀南京大學中文系沈衛威教授作精彩報告。
如何探尋金陵文化基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龍蟠路、虎踞路、玄武湖等城市符號有哪些關聯……近日,由南京林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主辦的《流動的文脈:金陵交通與城市人文記憶》學術報告活動舉行,特邀南京大學中文系沈衛威教授作精彩報告。
沈衛威以“文脈”與“記憶”兩大關鍵詞,拉開本次學術講座的序幕。他以脈搏作為比喻,結合南京地域特色,深入淺出闡釋“文脈”內涵,繼而聚焦南京人文記憶,點明“天人合一”的四種形態,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龍蟠路、虎踞路、玄武湖等城市符號巧妙關聯。同時沈衛威教授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為軸,向同學們講解四個方位所對應的文化符號,東對應著帝陵文化——明孝陵與中山陵,南對應著紅色文化——雨花臺,西對應著愛國文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北對應著西學文化——江南水師學堂。在講解過程中,搭配梧桐大道、紫金山等今昔對比影像,為聽眾帶來直觀的視覺體驗。
談及南京生態文脈,沈衛威講述以香樟、梧桐、廣玉蘭、水杉為代表的南京四大名樹,以生動案例串聯城市記憶。接著話題轉向南京這座城市的交通維度,他向同學們介紹了下關碼頭的發展歷程,也點明其正是朱自清《背影》中的敘事場景。此外,還解讀了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特色文化符號的深層意蘊。
整場報告中,沈衛威教授與師生頻繁互動,搭建起交通與人文交融的研討平臺,為師生探尋金陵文化基因提供新視角。
通訊員 沈希文 尹申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校對 王麗麗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