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抗日根據地的社會變遷,是多年來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與此同時,關于中共抗日根據地鄉村經濟、文化、組織等方面的變遷及革命動員與抗日根據地鄉村變遷內在關系等的研究...
中共抗日根據地的社會變遷,是多年來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與此同時,關于中共抗日根據地鄉村經濟、文化、組織等方面的變遷及革命動員與抗日根據地鄉村變遷內在關系等的研究,尚需展開進一步探索。羅衍軍博士所著《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研究(1937—1945)》(山東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一書,即在這些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學術探索。
該書廣泛搜集利用一手史料,以“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相結合的研究視角,聚焦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東根據地實行的減租減息增資、大生產運動等經濟措施及抗日宣傳、冬學運動、村政權建設、婦女運動等政治、經濟、組織、文化措施,闡明這些措施在相當程度上重塑了鄉村各階層民眾的思想和行為,實現了對鄉村社會的秩序整合,為革命運動的進一步推進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中共在山東的抗日動員歷程,該書進行了詳細闡述,指出經由廣泛深入的抗日動員,山東抗日根據地實現了動員民眾投身抗日救國洪流的目標,人民軍隊和革命政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在全面抗戰時期,山東根據地通過減租減息等措施,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鄉村社會的土地占有關系,鄉村社會各階層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亦隨之改變。在新型鄉村階層里,中農階層的比重明顯提升,這是鄉村上層的下移過程與鄉村下層的上升過程交互作用的結果,鄉村因之趨于同質化。同時,中共在山東根據地的生產動員亦發揮了重要的經濟與政治作用,其動員的組織方式從傳統的鄉村農業互助走向組織起來的集體勞作。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對鄉村各階層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全面抗戰時期,山東根據地的冬學運動,既是一場文化教育運動,又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心靈、行為塑造運動。山東根據地的村政權建設經歷了一個逐步推行、不斷深入的過程,彰顯出自身的鮮明特色,其推進與革命政權的其他措施相輔相成,將民族意識、經濟激勵、思想整合、行動協調等各要素有機融合,共同服務于黨的革命目標。
在山東根據地的婦女策略與實踐方面,對具體存在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等現象,中共針對不同階層、不同個體鄉村婦女的具體情況,采取了富有針對性的策略,既顯示了黨解決婦女問題時靈活務實的一面,又意味著在當時處理婦女問題要受到傳統社會結構、習俗觀念、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制約,故其考量兼具革命性與現實性。同時,在婦女動員過程中,鄉村各階層、個體婦女由于自身狀況和動機的差異,其對婦女動員的具體因應呈現出一幅一致性與歧異性斑駁交織的畫面。
在系統闡述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的歷程后,該書指出,在山東根據地的鄉村社會變遷中,存在著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一是形塑一致性的革命話語體系。在中國共產黨主導的一系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措施中,黨均非常重視革命話語邏輯的建構,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使鄉村民眾的心態和行為發生了明顯變化。二是建構共同的生產、生活場域。通過將廣大鄉村民眾集合于共同性的鄉村場域之中,使得革命的動員和革命措施的推進更易于實施。三是平衡鄉村民眾“求富”與“道義”的雙重訴求,只有真正處理好二者關系,才能使動員取得更好效果。
該書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注重對根據地鄉村變遷進行全面透視
該書將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置于時代大變遷的背景之下,采取多重視角進行透視,認為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是各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各要素既互有側重,又有機融合在一起,相較于將根據地社會變遷的動力聚焦于某一兩項要素的學術觀點而言,該書的看法則更為全面。
二、微觀深描與宏觀闡釋的有機結合
該書將原始檔案、地方志、報刊及學人論著等多種學術資源綜合利用,深入考察革命運動與鄉村變遷的互動關系,由民眾的微觀生活透視社會大變革,從鄉村各階層、個體的具體言行嬗變探究革命措施的成效與影響,進而推動了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深入。
三、重視與學術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學術對話
在考察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時,該書積極汲取學術界的既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學術對話。在對根據地的減租減息、婦女狀況、大生產運動、村政權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時,既注重對已有學術成果的吸收,又能夠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見。通過梳理山東抗日根據地鄉村社會的演變脈絡,與學術界經典的“道義小農”“理性小農”觀點展開學術對話,指出根據地民眾對革命的參與,既具有“道義小農”與“理性小農”的因素,又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對二者的超越。
當然,該書在考察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歷程時,如能將根據地鄉村社會變遷與國民黨、日偽統治區域進行一定的橫向比較研究,當可使理論視野得以進一步擴充。
綜上所述,該書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山東根據地鄉村社會變動歷程的考察,探尋其變遷動力所在,透視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的內在緣由。該書充分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趨勢,為中國近現代鄉村社會研究和抗日戰爭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思路。期待該書的出版對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能夠起到一定的學術借鑒作用。
(作者:趙興勝,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山東大學圖書館館長,博士生導師)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