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為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白應嬋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為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澤市曹縣實驗中學教師 張艷亭
作為一名在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我深知教學絕非簡單的知識單向傳遞,它更是心靈的深度交融與學生成長的堅實陪伴。于我而言,教育的真諦在于點亮學生心底那簇求知之火,引領他們成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與勇于探索的人。
在我們這所初中,初三階段不再涉獵新的生物知識,而是對初一、初二學過的生物課本進行系統復習,直至中考落幕。然而,書本中諸多晦澀難懂的抽象知識,即便前期講解得再透徹,到了復習階段,不少學生仍一頭霧水。特別是像遺傳規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這類專題復習內容,因其涉及微觀世界以及錯綜復雜的邏輯關系,對正處于具體運算向形式運算過渡階段的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實屬困難重重。我內心深處也涌起過無力之感,為無法憑借精妙的教學設計、絕妙的教學活動,將抽象知識化繁為簡傳授給學生而倍感沮喪。而此類困境,在初中生物教學領域屢見不鮮。
傳統的“講授+記憶”模式,已然難以滿足初中生的多元認知需求。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我開啟了漫長而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我反復思忖,難道是我的講解過于單向,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主動參與?難道是教學過程缺乏足夠的直觀體驗,導致學生難以將抽象知識具象化?為解心中疑惑,我一頭扎進教育心理學的浩瀚書海,從中探尋答案。
為此,我查閱了一些心理學研究文章,發現初中生的學習特征呈現出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尚處于逐步發育的階段。倘若教學內容過度抽象,學生極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沼,甚至喪失對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于是,我毅然決然地調整教學策略,力求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為學生開辟全新的學習體驗。
我首先引入一系列直觀教具,為抽象知識搭建起形象的“橋梁”。例如,在講解細胞結構時,我引入了精巧的細胞結構立體模型。課堂上,組織學生分組觀察模型,鼓勵他們親手觸摸細胞膜、細胞核等微觀結構,并圍繞其功能展開熱烈討論。不僅如此,我還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性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望。在攻克“細胞分裂”這一重難點時,我讓學生用彩紙制作細胞分裂的動態模型。
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全神貫注,一邊動手折疊紙張,一邊在實踐中感悟染色體的變化規律。我班的一位同學在操作中沉浸其中,一邊折疊一邊自言自語:“原來分裂之時,染色體是先完成復制,再有序分開的,怪不得兩個新細胞的遺傳物質分毫不差。”他的這番領悟,宛如一道閃電,照亮了抽象知識理解的前行之路。
經過一段時期的不懈實踐與探索,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節節攀升。更為可貴的是,在這個充滿挑戰與驚喜的過程中,我也歷經蛻變,收獲頗豐。我徹底摒棄了教育即單純傳授知識的狹隘認知,領悟到教育的內核在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未知,自主構建完備的認知體系。抽象概念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巨峰,只要我們巧用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去呈現,它們便能化為學生觸手可得的知識瑰寶。
當然,探索之路從無坦途。諸多問題依舊橫亙在我眼前,亟待解決。例如,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巧妙平衡直觀體驗與知識深度,實現兩者的完美融合?又該如何匠心獨運地設計更高效、更具啟發性的探究活動,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在活動中綻放光彩?這些未解之謎,都等著我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攀登、去征服。身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我愿秉持初心,持續反思、大膽嘗試、不斷改進,為學生的成長傾盡全力,讓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