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濟南高新區瀚陽學校 馬志浩
要想成為合格的美術教師,需具備深厚的美術學科專業知識,且在探索美術專業知識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大學時,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便被導師列為必讀書目。書中有關藝術的本質、演變、流派與風格的闡述,令初涉美術史的我對其萌生濃厚興趣。任何學科,尤其是文史類學科,深入探究其歷史至關重要,這有助于構建學科大觀念。美術作為相對“小眾”的學科,要引導學生正確且深刻地認識美術,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涂鴉階段。審視藝術的誕生及不同風格的藝術,其背后蘊含著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宛如一座巨大寶藏。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性格,藝術具有多元性,因此要幫助孩子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這也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
《藝術的故事》不僅是一部藝術史著作,更是對藝術本質、發展及影響的深度探討。貢布里希以獨特視角和深入淺出的筆觸,引領我穿梭于各個藝術流派和時期,感受藝術的魅力與變遷。
貢布里希在書中率先探討藝術的起源,指出藝術起初并非如我們如今理解的那般高深復雜,而是源于人類早期的實用需求,比如洞穴壁畫可能用于巫術或狩獵儀式。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藝術逐漸從實用中脫離,成為獨立的表達方式。這一演變充滿創新與挑戰,藝術家不斷嘗試新形式與技巧以表達思想情感。陶器、繪畫、雕塑等是美術課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若不融入美術史知識,不讓學生了解這些古老藝術門類的演變,學生便難以建立對文化的認同感,也無法培養對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熱愛,這樣的美術課無疑是失敗的。
書中詳細描繪了從史前藝術到現代藝術的眾多流派與風格。從古希臘雕塑到文藝復興繪畫,從印象派的色彩變革到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每個時期都有獨特的藝術語言與表達方式。貢布里希不僅介紹流派風格特點,還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讓我深刻認識到藝術與人類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孩子步入七八年級,具象思維進一步發展,對不同時期的藝術門類興趣漸濃,尤其是印象派、后印象派及一些現代藝術。此時,要讓學生明白藝術仍在變革發展,且與時代、科技進步息息相關。當下是文化多元、藝術大眾化的時代,人人都能成為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必須打破藝術僅為具象的觀念,認識到藝術更多是個性的表達,服務于個人。
在《藝術的故事》里,貢布里希著重探討了藝術家的角色與創作過程。他強調,藝術家并非單純模仿自然或前人,而是通過自身感知與理解,將現實轉化為獨特的藝術形式。這一過程充滿創造性與個人色彩,使每件藝術作品都獨一無二。同時,藝術家面臨觀眾、市場和傳統等多重壓力,需在限制中尋求突破創新。藝術家并非都風光無限,當他們的藝術風格未被大眾認可,或藝術的超前發展不被理解時,仍能堅守對藝術的熱愛,正如梵高所言“我的心中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所以,我們應學會包容他人的不理解,包容世界與他人。
貢布里希多次提及,藝術的價值不僅在于審美,更在于承載的文化、歷史和人類精神。藝術作品是時代的見證,記錄著人類社會發展歷程與人們的情感變化。通過欣賞研究藝術作品,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此外,藝術還具有治愈人心、激發靈感、推動社會進步等多重價值。
閱讀《藝術的故事》讓我對藝術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知。我意識到藝術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與生活緊密相關,既能豐富精神世界,又能提升審美與創造力。同時,我也深切體會到藝術家的不易與偉大,他們用才華和汗水創造出無數令人驚嘆的作品,讓我們在忙碌生活中尋得寧靜美好。
我認為,“倉廩實而知榮辱,衣食足而知禮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藝術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藝術的獨立性、多樣性,以及它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的重要作用。藝術不僅是物質生活的產物,更是人類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癸卯學制》至今已118年,音樂和美術歷經百年發展,成為中國藝術教育的代表。作為藝術教師,應堅定對所教學科的自信,相信藝術不會消亡,勇擔藝術傳承的使命與重任。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