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到幼兒園走訪,聽到一句話:孩子在不在幼兒園大便,應該成為衡量幼兒園好不好的標準。乍一聽,這似乎是件小事。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又是件大事。孩子從家庭走入幼兒園,轉換到一個新的生活...
最近,我到幼兒園走訪,聽到一句話:孩子在不在幼兒園大便,應該成為衡量幼兒園好不好的標準。
乍一聽,這似乎是件小事。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又是件大事。
孩子從家庭走入幼兒園,轉換到一個新的生活場域,需要適應陌生的一切。建立安全感,是孩子入園適應的基礎。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身心容易緊張局促。有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從來不在幼兒園大便,都是憋著回家后再上,有一次實在憋不住了,就拉在了褲子里。這位媽媽言語中有心疼,也有無奈。
實際上,初送孩子入園的家長,大多都與孩子一樣,經歷了一段分離焦慮期。這段時間,他們關心的往往不是孩子學了什么、玩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吃喝拉撒睡的具體細節。
有位幼兒園教師曾跟我聊起一件讓她苦惱的事,說有個小班孩子,中午不睡覺,結果孩子媽媽天天給她發微信,反復詢問孩子的睡覺情況,憂心忡忡的,仿佛孩子不睡覺是件天大的事。
一個焦慮的媽媽背后,往往都有一個焦慮的孩子。我們不能說孩子不在幼兒園午睡是焦慮使然,因為作息規律和習慣等因素也會影響睡眠。但不可否認的是,幼兒園有沒有提供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精神狀態。
有安全感的孩子,身心是松弛的,是心神合一的。他們眼里有光、臉上帶笑、行動有力。而只有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都友好,才能讓孩子產生親近感、松弛感,最終建立歸屬感。說到底,這是由幼兒園育人理念和文化決定的。
比如時間友好。孩子在園一日生活,既有規律又有彈性,不必被過多的環節催趕著,也不必因為時間到了必須放棄眼下專注的事,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行動起來就會從容不迫。
又如空間友好。孩子有足夠多的空間去行動,才會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更多的興趣,建立更多的情感聯結,從而在探索中增長有益經驗。
時間和空間友好,是人創造的美好。教師真正尊重孩子,給予傾聽、理解、共情、支持,教育的美好就會在師幼間流淌。當一個專注做事的孩子不經意地說“老師,你擋住我的陽光了”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場域,教師和孩子是身心松弛的,是情感豐沛的,是內心富足的。
松弛感關涉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從某種程度上映照出了一所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近年來,“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等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其中的“小焦慮”也在提示我們,要關注幼兒園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孩子享有松弛感,能身心舒展地掌控自己的幼兒園生活,成為一個自信、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時,相信這樣的童年生活,會為他一生的成長積蓄生生不息的力量。(紀秀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