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濟南市催馬小學教師 邢介媛
書籍是永不熄滅的燈塔,既照亮外部世界的廣闊,也映見內心深處的褶皺。讀書是教師職業成長的精神沃土,在書中與偉大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生命經驗相遇,便如同擁有了跨時空的導師團隊。這種持續的閱讀積淀,最終外化為課堂上的從容智慧、溝通時的共情能力、育人中的價值堅守,讓教師成為學生眼中“行走的知識庫”與“精神引路人”,真正實現“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教育境界。
六年級的教室像一座搖晃的橋,一邊連著童年的純真,一邊通向青春期的迷霧。作為班主任,效率低下的早讀課、課堂上的沉默不語都讓我焦急。課間活動又是另一片戰場。女生們三三兩兩背靠背說悄悄話,忽然某個人轉身時眼里閃著淚光;男生們在籃球架下推搡,明明只是碰撞卻像點燃了火藥桶。上周我剛調解完“紙條謠言”事件,今天又要處理紀律委員被孤立的委屈。最棘手的還是那些藏在眼神里的叛逆,對老師管教的不服氣。當我批評作業敷衍的小翔,他會梗著脖子說“你能怎樣”;文靜的小萌寫小紙條“學習真沒意思,老師天天催著學,真沒勁”。這些帶著小刺的話語,像小獸的利齒,悄悄啃咬著班級的規則。而學習的天平也在悄悄傾斜:有的孩子像上緊發條的陀螺,認真學習;有的卻像被曬蔫的秧苗,作業本上的字跡越來越潦草,甚至用惡作劇掩蓋對成績的恐懼。
當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情況,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把我拖進低落的情緒中。此時,我翻開《第56號教室的奇跡》,看到了美國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手記。書中記錄的教育實踐案例為我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路。書中提到的班級銀行是極具創新性的管理機制,通過模擬真實社會的經濟體系,將規則意識、責任擔當、理財能力和集體歸屬感融入日常管理。班級里的小組積分制度已經不足以激勵學生,在細細琢磨之后,“陽光銀行”正式開業。這是我從《第56號教室》得到的靈感,卻在實踐中長成了獨屬我們的故事。
全班共同參與制訂本周的小小心愿、確定所達到的資金總額以及相應的獎懲規則。每個學生均有“銀行賬戶”,學生通過按時完成作業、幫助同學、主動維護班級秩序等行為賺取代金幣,也會因遲到、破壞課堂紀律、作業完成不及時等扣除代金幣。一周后計算資產,如果達到預定資產目標,兌現承諾,實現大家的心愿。目標資產清零,剩余部分存入班級銀行。如果未達成預定目標,資產存入班級銀行,下周目標資產翻倍。此外每周資產最高的3人,可兌換自己的小愿望。
推進“陽光銀行”后最讓我驚喜的是軒軒的轉變。這個總把“憑什么”掛在嘴邊的男孩,在競聘“銀行行長”時,第一次認真寫下了“責任承諾書”。他每天放學前趴在講臺上核對積分,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每個小組的“收支異常”,甚至發明了“債務提醒便簽”——當看到他蹲在教室角落,耐心教學困生計算“違約金”時,我突然懂了:不是孩子抗拒規則,而是他們需要成為規則的主人。現在的早讀課,再也不用我扯著嗓子維持秩序,“紀律委員”用積分表輕輕敲講臺,底下便傳來此起彼伏的翻書聲,像春蠶食葉般整齊。
班級銀行最動人的改變,藏在那些悄悄發生的聯結里。上個月的“陽光拍賣會”,平時總獨來獨往的西西,用攢了兩個月的積分換了“組織一次生日會”。她站在講臺前,捧著手寫的策劃書,聲音還有些發抖:“我想給每個同學設計專屬賀卡,需要美術組的同學幫忙……”話音未落,同學們紛紛響應,曾經和她鬧過矛盾的小嫻也舉起手:“我帶彩紙!”忽然發現:積分不再是個人的數字游戲,而是串起整個班級的星光。
在每月一次的“銀行大會”上,孩子們學會了用數據說話:近三周作業遲交率下降40%,建議減少基礎代金幣。小組合作項目完成度提升,應該增設“團隊協作獎”。這些曾經只會盯著分數的眼睛,開始看見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數學課代表會用積分表教同學計算利息,文藝委員用代金幣兌換排練時間,甚至連最內向的小哲,都敢在“資產匯總”時說出:“我的賬戶有赤字,但我會用行動補上!”
真正發生改變的何止是班級?當我學會用“儲蓄”的心態看待成長——允許偶爾的“透支”,珍視每一次“存款”,便忽然明白:班級銀行從來不是冰冷的積分游戲,而是一本共同書寫的時光存折,里面存著規則的硬度、合作的溫度,更存著一群孩子在走向獨立前,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認真負責的模樣。這,才是教育最珍貴的復利。
正如雷夫所說:“班級銀行教會學生的,是比數學更重要的生活智慧。”當教師退居“成長顧問”的角色,讓學生在賺取資產時學會規劃,在使用資產時理解責任,在管理資產時踐行公平,日常管理便升華為一場關于“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與集體一員”的深度教育。這或許就是班級銀行的終極價值——它不僅記錄數字的增減,更在每個孩子心中存入了一份對規則的敬畏、對責任的認同,以及對共同生活的熱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