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統歷來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健康工作,教育部和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健康觀念,有效推動健康學校建設走深走實。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先后發布了多項實施方案,...
■要堅持教育理念引領,以“健康第一”理念驅動育人模式轉型
■新時代下的健康學校建設應當借力新興技術手段,推動健康教育向更精準、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轉型
教育系統歷來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健康工作,教育部和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健康觀念,有效推動健康學校建設走深走實。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先后發布了多項實施方案,在防近視方面,出臺了一系列近視防控標準,以全面呵護學生的視力健康;在肥胖防控方面,教育部與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等。
立德樹人,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涵育高尚品格,還需要學生有強健的體魄、陽光的心態。當下,重學業成績、輕身心健康的傳統觀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學校建設推動教育從“分數導向”向“生命關懷”轉型,通過重構校園健康生態,將體育、營養、心理等納入教育體系,正是對“人的現代化”這一本質需求的有力回應。教育部推行的“每天一節體育課”等舉措,促進學生體質優良率提升的同時也證明了健康投入與學業發展的協同效應,凸顯健康學校建設的現實價值。
健康學校建設是直面“小眼鏡”“小胖墩”等現實問題的系統方案。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等文件,從課程設計、運動保障、膳食管理等多維度構建解決方案。而各地健康學校的響應舉措,例如四川電子科大附小普及“1+1+N燎原行動”,鄂爾多斯市盤活校內外體育場館資源推進“陽光體育”工程,推動學生從“要我運動”向“我要運動”轉變,這些整合資源、打破傳統教育邊界的舉措均體現了健康學校建設是破解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能有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如何推進健康學校建設?首先是要堅持教育理念引領,以“健康第一”理念驅動育人模式轉型。健康學校的建設需從理念革新出發。在區域層面,應將健康素養納入學校核心培養目標體系,加強管理人員、校醫和教師的培訓與能力建設,通過系統化全員培訓幫助教師實現角色認知升級,引導他們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守護者、健康生活的引領者。同時,還要建立家校社協同機制,通過家長學校等形式,推動“健康第一”理念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的深度融合。在學校層面,要創新開發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學科界限,融合學科學習等多元教學模式,結合學校特色與地域文化資源,借助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健康教育場景,營造“全員參與、全程浸潤、全方位育人”的健康教育生態。
面對學生健康問題的多維挑戰,新時代下的健康學校建設應當借力新興技術手段,推動健康教育向更精準、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轉型。要構建“問題發現—歸因分析—干預實施—效果追蹤”的閉環管理系統。具體實踐路徑可分解為三步:第一步,為學生建立全生命周期電子健康檔案,動態采集生理數據、心理發展及行為表現,通過數據整合形成個體健康畫像,實現對健康需求的靶向識別;第二步,推行“一生一策”精準干預方案,針對視力不良、體態異常、心理健康等問題,組建由校內體育、心理、醫療專業人員與校外健康專家構成的跨學科團隊,為學生量身定制運動處方、營養計劃和心理干預措施;第三步,建立動態評估機制,運用大數據分析健康問題成因鏈,預測健康風險,定期生成干預效果追蹤報告,形成持續改進的反饋閉環。這種深度融合數字技術的健康管理創新,不僅能實現健康問題的早期預警和精準干預,更有利于推動健康教育向智能化、個性化方向轉型。
此外,還要構建完善的健康教育政策執行鏈,推動政策落地。區域需結合地方特色和學校實際,將國家健康戰略細化為涵蓋環境建設、課程實施、服務保障等維度的可操作標準,配套開發政策實施指南和典型案例集,并依據區域學生健康大數據分析動態更新重點任務清單。同時,嘗試打造以健康校園為中心的區域健康資源電子地圖,動態匹配校內外健康服務供給;設立健康校園建設專項資金,為薄弱校提供體質監測、心理健康輔導等方面的支持,為視力矯正、脊柱側彎篩查等重點健康問題提供經費支持。
總之,健康學校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以“健康第一”教育觀重構育人邏輯,以精準干預破解現實痛點,以制度創新保障可持續發展。這既是對健康中國戰略的響應,更是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必然選擇。
(作者楊玉春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