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發展的有效驅動力,在現代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動態環境中,必須積極主動尋求突破以適應變化。對此,世界銀行倡導教育轉型,以期化解全球青年就業難題。
青年就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的核心動力,青年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乎社會進步和文明延續的關鍵議題。然而,全球青年正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世界銀行在《2024年度報告》中指出,未來10年全球南方國家將新增12億青年勞動力,但同期僅能創造4.24億個正規就業崗位。教育作為發展的有效驅動力,在現代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動態環境中,必須積極主動尋求突破以適應變化。對此,世界銀行倡導教育轉型,以期化解全球青年就業難題。
全球青年就業危機的教育溯源
世界銀行認為,全球青年就業危機日益嚴峻,部分原因是當前教育系統存在適應性不足、包容性欠缺、系統性脆弱的問題,阻礙人力資本發展。
其一,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脫節。自動化轉型、綠色經濟崛起、數字化進程加速等變革力量,正以空前的速度重塑全球就業圖景。世界銀行預測,未來10年內將有超過11億個工作崗位面臨技能需求的根本性轉變。目前,全球約4.5億青年因技能錯配難以就業。與此同時,約有23%的雇主受到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掣肘。這種供需失衡不僅暴露了傳統教育模式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脫節,更揭示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危機。
其二,教育體系中存在性別差異。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差異正成為人力資本優化的關鍵瓶頸。據國際勞工組織測算,2023年全球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約為55%,遠低于男性75%的參與率。這種失衡的根源在于教育系統中的性別不平等,不論是教育機會的獲得,還是教育資源的獲取,都存在著巨大的性別差異,最終導致女性青年在就業市場處于劣勢。
其三,危機沖擊下教育機會減少。教育系統具有脆弱性,在面臨地緣沖突、經濟動蕩等危機時,不少校舍面臨毀壞或關停,數百萬青年中斷學業,深陷“失學—失業—貧困”的惡性循環;疫情的沖擊同樣不容小覷,約2.2億中高等教育群體因此輟學或失去培訓機會,線上遠程教學常態化使數字鴻溝進一步擴大;氣候變化的沖擊影響更為長久,如氣候敏感型產業的從業青年因生態變遷面臨職業轉型,卻由于技能欠缺而無法就業。
針對這些問題,世界銀行呼吁教育轉型。一方面,學校教育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能力本位教育,重點培養批判性思維、數字素養、氣候適應力等未來核心技能,使學習者具備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另一方面,強調教育作為社會公平調節器的功能,通過資源傾斜、危機響應教育網絡構建等,縮小區域、性別、階層方面的教育鴻溝。
錨定技能構建產教融合生態
世界銀行提出,在21世紀勞動力市場取得成功的綜合技能,包括基礎素養與高級技能、社會情感技能、專業技能和數字技能。教育系統應從資源供給向動態適配轉型,倡導“T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基礎素養(讀寫計算)為根基,融合數字技能、氣候適應力等未來核心能力的培養模式,以解決技能錯配問題。
首先,夯實基礎教育,提升技能培養質量。基礎教育是青年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缺乏基礎教育可能導致青年陷入低技能、低收入的非正規就業。一方面,可通過數字技術構建智能化學習環境,整合互動式數字資源,強化學生的基礎素養。另一方面,完善硬件設施保障,普及智能教學設備,為教師提供系統性技術培訓,實現精準化、高效化課堂管理。例如,尼日利亞的基礎教育轉型項目通過為教師配備數字工具、提供結構化課程和個性化教學反饋,顯著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惠及1.6萬名師生。
其次,深化產學協同,打造職業教育適配模式。世界銀行強調,職業教育需要基礎素養與專業技術并重,以“T型人才”培養模式來平衡就業彈性與專業深度,同時建立行業主導的課程更新機制,實現技能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例如,吉爾吉斯共和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與創新項目為16萬名高校師生和研究人員改善課程質量,力求將應用研究與勞動力市場對接,提高青年就業能力。
再次,拓展非正規教育,構建多元技能認證體系。世界銀行倡導為正規教育系統外的青年提供替代教育路徑和技能培訓機會,并設計靈活的技能認證體系,以實現非正規學習成果的標準化認證。例如,肯尼亞的青年就業與機會項目為項目參與者提供培訓、實習、學徒機會、創業補助、創業指導和一站式信息平臺等多種支持,受益青年近40萬人。此外,世界銀行還啟動了10個全球技能伙伴關系項目,支持勞動力的國際流動。
確保教育公平和可持續性發展
世界銀行呼吁通過精準干預,將資源投向促進性別平等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確保教育準入公平和教育過程公平,幫助女性平等獲得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
一方面,實施“女童優先”戰略,實現準入公平。保障女童教育準入公平是打破性別不平等的關鍵,意味著在教育起點消除性別差異。世界銀行推行“女童優先”的教育戰略,通過強化政策保障、加強宣傳引導、改善教育設施、提供經濟支持等措施實施幫助。例如,肯尼亞、烏干達等國通過社區動員和安全保障,幫助200萬名女童留在學校或重返學校,并培訓2.6萬名地方行政人員,以推動性別平等改革。
另一方面,優化資源配置,保障過程公平。世界銀行倡導,加大對女性教育資源的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和衛生保障;在師資配備上注重性別平衡,同時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提升教師性別平等意識;在課程教材設計中刪除性別偏見內容;建立公平的評估機制;等等。例如,世界銀行積極改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中學教學條件,包括創造安全和包容的學校環境、強化課程內容和教材、確保男女學生平等掌握數字技能等。
強化教育系統的抗風險韌性
為了提升教育系統的抗風險能力,世界銀行主張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教育連續性。
首先,錨定安全根基,強化沖突地區教育基建。在沖突頻發地區,學校不僅是教學場所,更是社區庇護所和心理康復中心。世界銀行關注脆弱及沖突地區的教育,推動“安全學校”標準,打造安全學習空間,提升沖突地區的教育韌性。
其次,搭建應急網絡,建設混合教育生態系統。新冠疫情暴露了傳統教育對實體空間的過度依賴,也催生了混合學習生態,促進教育系統轉型。對此,一是要尋求低技術解決方案,確保極端情境下的基礎學習延續;二是要加強數字平臺建設,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實現政府、學校和家庭三方的實時有效溝通;三是實現教師能力重構,培養其駕馭虛實融合教學場景的元技能。除此之外,通過構建多層架構的危機響應教育網絡,確保系統變革安全推進。
再次,實踐綠色教育,應對氣候變化沖擊。將氣候教育納入教育體系,確保學生掌握未來應對氣候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能力。職業教育和培訓也可以通過培養綠色技能和創新能力來加速綠色經濟轉型。學校可以開設與可再生能源、環保技術相關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相關技能,為未來的綠色產業發展儲備人才。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環保創新項目,提高他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作者:駱怡然 董曉波,單位系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