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文科專業的孩子仍然具備多元化的出路,但是高校的傳統文科需要變革、改進。
日前,復旦大學宣布進行“大手術”式改革,以及國內各高校的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引發社會關注。文科發展相關話題的關注度不斷升溫,社交媒體上關于文科生就業前景及學科價值的討論持續發酵,引發了一場對學科調整的重新審視。
高校紛紛進行專業調整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未來文科專業的轉型路徑和文科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事實上,我國早已提出“新文科”且已有高校開啟新文科探索,相關專家表示,未來文科專業的孩子仍然具備多元化的出路,但是高校的傳統文科需要變革、改進。
高校學科專業正在加快優化調整
復旦大學即將開啟的改革措施社會反響強烈。日前,迎來建校120周年的復旦大學將2025年度的關鍵詞確定為“改革·破局”,提出要打造“新工科”和“新文科”,其中學校新的招生比例,文理醫工和交叉門類各占20%。
復旦大學這一重大調整也被視為高校發展的風向標。一時間,這一消息被坊間解讀為“復旦將降低文科招生比例”。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該問題回應稱,今年復旦本科生招生計劃,文科確實有所減少。他進一步指出,人文社科背景的培養項目容量約占復旦本科2025級的30%,但內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轉型升級。傳統文科的招生數有適度調整,同時大大增加“新文科”培養項目和名額投放。
華中科技大學近日則提出實施“新工科+新文科”的融合發展戰略,新成立的設計學院將以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著力打造“AI+文化創新”新范式,以人工智能為創作媒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生成式再造與數字化傳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表達體系;同時以“AI+創意文娛”,發展面向數字娛樂與沉浸式體驗的新一代設計內容與形式,構建設計引領下的未來數字文化生態。
我國正加快推進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步伐。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實行備案或審批制度,每年集中進行一次,并對高校停招5年及以上的專業進行撤銷預警。部分高校公示撤銷部分本科專業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例如,2024年,西北大學擬申請撤銷漢語言、金融工程、財政學、管理科學、圖書館學、廣告學、視覺傳達設計等7個本科專業,均為文科專業。
實際上,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到,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
AI浪潮下文科專業如何堅守?
AI在基礎文科工作中展現無窮潛力的當下,一些文科生和家長心生擔憂。“無用之用”的文科,在時代浪潮之中要如何堅守?
在畢業生就業壓力激增的當下,文科專業持續“內卷”、“畢業即失業”的焦慮在社交媒體平臺屢屢出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這需要從更長遠和寬廣的視野理性地看待。在AI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與此相關的學科在需求拉動下出現增長,相對而言,文科受資金與需求限制占比在一定范圍的減少屬于正常,引導學生選擇更有市場需求的學科以促進經濟復蘇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金力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今年復旦本科生招生計劃文科有所減少,一是因為高考文科生源在萎縮,二是一些曾經熱門的專業遇冷,社會的需求在萎縮,但文史哲等“老根”學科變化不大。他進一步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是“科學的科學”,能夠直面和研究現實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在AI時代回應人類終極問題。人文社科也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金力強調,文科是復旦的旗幟、是“老根”,也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優勢學科、高峰學科,沒有任何理由放棄或縮減,必須加強支持和投入。
高等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專家、博士康小明認為,文史哲專業在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中有特殊作用,即使在人工智能時代,文史哲專業的根基性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因此,語言學及其相關專業、歷史及其相關專業以及哲學及其相關專業需要繼續做好做強。
“只是文史哲專業也必須與時俱進,與其他前沿學科和新興學科有機融合,方能將其根基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而其他文科專業也面臨著變革的迫切需求,特別是文科色彩比較濃厚的文科專業,例如社會學類、各種史學類以及法律類專業等、亟須通過跨學科融合、引入前沿技術等方式進行學科結構以及人才培養方式的優化升級。”康小明說道。
回到家長及文科生們關心的問題,面對AI時代與科技發展的挑戰,在康小明看來,未來文科專業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新文科等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的文科專業仍然非常重要,理工科的發展仍然需要科學倫理以及風險治理的保駕護航,社會事業發展仍然需要大量文科人才,無論是教育還是政府部門,或者是非營利組織等。
此外他提到,文科與理工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緊密,從而為新興文科專業的出現提供了大量機會和空間。“由于AI技術對人類腦力功能的替代和延伸,確實會有很多文科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也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多學科交叉融合,高校探索發展“新文科”
“中國高校的傳統文科需要變革、改進。”儲朝暉指出,僅僅停留于簡單的知識傳播層面的文科以后沒有太大的價值,需要加深、拓展專業的內涵,還要解決資金不足、效能不高等問題。
為此,中國高校管理機構倡導探索發展“新文科”。什么是新文科?內涵和模式上和傳統文科相比有何不同?
2020年11月,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將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并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再次為文科發展指出方向:推動文科間、文科與理工農醫學科交叉融合,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推動原有文科專業改造升級;強化重點領域涉外人才培養相關專業建設,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和關鍵語種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推進文科專業數字化改造,深化文科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等。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如果說“新工科”是直接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交叉學科,那么,“新文科”就是直接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交叉學科。
他進一步透露,復旦大學今年本科招生,文科與理工醫學科交叉的雙學士學位規模占2025級招生人數的12.4%,可以說,“新文科”占了學校交叉門類的“半壁江山”。“希望通過文理交叉、文工結合、文醫融通,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把復旦文科的品牌進一步擦亮、優勢進一步鞏固。”
文科有哪些轉型路徑和方向?康小明認為,一是文科與科技的融合;二是文科與跨文化的結合;三是文科與其他學科的跨界融合;四是文科的內涵升級、外延拓展。
實際上,一些高校已經進行了適合自身的探索。金力舉例稱,目前在古文字研究領域,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是重鎮。一群中青年學者跨學科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甲骨綴合,最近一年多就新拼綴成了甲骨50組。
近日,北京外國語大學發布2025年綜合評價報名通知中也可以窺見文科轉型的路徑,例如新增多個具有“區域研究”特色的交叉融合專業,包括歐洲研究、東南亞研究、非洲研究等。此外,北京外國語大學與中央財經大學還推出“金融學+英語”聯合培養項目,嘗試跨學科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未來文科專業的孩子仍然具備多元化的出路。”在康小明看來,一是文化傳承與創新領域的工作,例如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與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等工作。二是文科與理工科的融合領域,例如人文科技、科技倫理、科技風險治理等。三是創造性要求比較高的內容制作崗位,例如影視劇的內容創作、高水平文檔的寫作、深度的時評分析等。四是依托AI工具從事的崗位。五是提供公共管理、社會服務以及決策支撐等領域的工作。
要適應未來社會的崗位需要,康小明建議文科專業畢業生,要具備熟練使用AI工具的能力,具備較強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造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的理解與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工作能力。“這是AI技術很難替代人類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文科生要明顯優于其他專業畢業生以及機器人的比較優勢領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