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充滿趣味與神秘的學科,如同連綿起伏的山峰,吸引無數“探險者”攀登。有一名學者說:“學習并鉆研數學就像在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他就是山東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黃炳榮教授。今天就帶大家...
數學是一門充滿趣味與神秘的學科,如同連綿起伏的山峰,吸引無數“探險者”攀登。有一名學者說:“學習并鉆研數學
就像在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他就是山東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黃炳榮教授。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走近黃炳榮教授,聆聽他攀登數論高峰、做數學守望者的故事。
黃炳榮,畢業于福建省長汀縣第一中學,本碩博均就讀于山東大學數學學院,現為山東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數論,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今年,他憑借“L-函數的矩及其在Rankin-Selberg問題和算術量子混沌中的應用”,獲得首屆“陳景潤獎”,成為全國兩位獲獎人之一。
結緣山大,窺數論之美
2008年,18歲的黃炳榮被遠離家鄉近1500公里的山東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錄取。“高考填報志愿時,我沒有過多考慮就業問題,純粹是因為喜歡數學。”雖然沒有被第一志愿錄取,但珍惜求學機會的他,還是帶著一份從容和堅定踏入了山東大學這座百年學府。
入校后,他了解到,山東大學數學學院是國家重要的高等數學教育與數學科學研究基地之一,學科水平位居全國前列,著名數學家潘承洞、夏道行、文蘭、郭雷、彭實戈、王小云、張繼平等院士先后在此執教或求學,豐富的學術資源和一流的師資隊伍為黃炳榮的“數學之路”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成長機會。
“大學前,我唯一一次走出縣城是高二時參加數學競賽。當時,老師只給了我一本書自學,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到山大數學學院進行系統的數學學習后,他意識到當初自學的那本書里,最感興趣的數列部分屬于數論。“對我來說,數學不僅是一門極其嚴肅和嚴謹的學科,它還蘊含著許多奇妙的理論,這些理論背后隱藏著深刻而迷人的真理,學習并鉆研它,就像在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黃炳榮感嘆道。
大三時學校探索本科導師制,為優秀的本科生配備導師,他的本科導師是劉建亞。2011年5月,時任數學學院院長的劉建亞百忙中為本科生做了一場“數論群英譜”的講座,那場講座,讓黃炳榮對數論著迷并立志走上解析數論研究之路。
學無止境,攀數論山峰
數論,這個數學領域中最古老、最純粹的分支之一,在19世紀被“數學王子”高斯譽為“數學的女王”。數論專注于數字內在規律的理論研究,它不以實際應用為目的,卻為應用數學提供了基礎,并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中發揮著提供語言、工具和方法的作用。而解析數論是用分析的方法來研究數論問題,特別是與素數的性質和分布有關的那些問題,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山東大學作為“解析數論”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中心,在以數學家潘承洞院士開創的學術傳統和精神引領下,不斷推動著解析數論的發展和創新。潘承洞于1962年定出哥德巴赫猜想命題(1+C)的首個定量結果(1+5),被世界公認為實現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關鍵性突破;次年,他又證明了(1+4),使中國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躍居世界領先地位。劉建亞自1989年師從潘承洞開始數論學習和研究后,數十年在數論領域深耕不輟,他歷時15年研究一個項目,在數論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2014年,劉建亞的“自守形式與素數分布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成果是繼1982年數學家陳景潤、王元、潘承洞共同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后,數論領域時隔32年再次獲得的國家級獎勵。
那一年,黃炳榮與同學王志偉合寫一篇關于“小區間上素變量指數和估計及其在Waring-Goldbach問題的應用”的文章,與導師劉建亞多次交流討論。當時的他還不太懂什么是數學研究,是導師一次次的提出改進意見并鼓勵他們不斷修改并要完成發表。同年暑期,在劉建亞的推薦下,黃炳榮與幾位同學一起到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參加了為期兩周的解析數論暑期學校。這是他第一次出國,見識到很多大數學家,“這次學術體驗讓我受益終身”,他不無感慨的回憶那段寶貴的經歷。同年末,導師劉建亞專門組織了一次討論班,由黃炳榮匯報他在這個方向新結果的主要思想,并邀請各地的師兄弟共同討論。
2016年,黃炳榮獨立完成了他在自守形式和L-函數領域的第一篇論文,這也成為了他的博士畢業論文。2017年,劉建亞推薦黃炳榮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跟隨Zeév Rudnick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解析數論與算術量子混沌。他希望能夠像導師一樣,成為攀登數論山峰的人。
回歸母校,傳數論薪火
2019年,結束在海外的學習與歷練后,黃炳榮選擇回到母校山東大學執教,成為一名青年學者。在這里,他和導師成為了同事,并繼續沿著老一輩數學家開創的解析數論之路,繼續探索數學的奧秘。同時,他也承擔本科生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他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勇敢面對挑戰,積極探索未知領域。
2024年7月29日,第一屆陳景潤獎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揭曉,黃炳榮的成果成功入選,頒獎詞中指出,黃炳榮教授近期的工作對解析數論和量子混沌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陳景潤獎授予黃炳榮教授,以表彰他在Selberg卷積和量子混沌研究中取得的重大進展。
從閩西到山東,黃炳榮用16年的時間完成從青澀少年到青年數學家的轉變。黃炳榮在獲獎感言中說,“山東大學數學學科是他成長的沃土”。黃炳榮的成長歷程,也是一代代山大人砥礪前行、學無止境的奮斗縮影。
從潘承洞的“敢于挑戰大問題”,到劉建亞的“大膽去學、不要拘泥”,再到黃炳榮的“大膽假設、小心驗證”,這種承續不僅是數學學術的接力,也是山大精神的傳承。
如今,黃炳榮也像自己的導師一樣,將所學傳授給學生,“我始終走在感興趣的專業道路上,雖不是天才,但通過后天努力,也能創造一定價值。”他不僅將數學知識傳遞給學生,更將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根植于學子心中。
面對世界數學的廣闊天地,作為首屆陳景潤獎的獲獎者,黃炳榮將再接再厲,努力傳承陳景潤先生不畏艱難、熱愛數學的奮斗精神,為中國數學的發展貢獻山大力量。
陳景潤獎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為緬懷陳景潤的貢獻,弘揚他不畏艱難、熱愛數學的奮斗精神,獎勵和表彰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完成的數論與代數方向40歲以下青年人才的杰出成果共同設立的獎項。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最多兩項成果。
(來源:山東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 宋沁潞 王嫣然 陳怡然)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