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6日,由山東大學與中建鐵投集團主辦的第八屆全國部分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工作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11月13日至16日,由山東大學與中建鐵投集團主辦的第八屆全國部分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工作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全國26所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工作隊伍代表參加會議,共同探討新時代學科融合升級背景下學生思政教育及多學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線上參會并作主旨報告,山東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山東省教育廳(省委教育工委)二級巡視員管恩文,中建鐵路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丁剛出席開幕式。
土木工程專業調整,需要前瞻性謀劃
“大家都在爭論土木工程是不是夕陽專業,還有沒有培養更具吸引力人才的舞臺,”李術才在致辭中表示,前幾天他在中山大學開會,幾位院士也談到這個問題。院士們認為,土木工程不是夕陽專業,“以往許多家長將土木工程簡單地與房地產掛鉤了。”李術才解釋說,人類自有史以來,衣食住行就是基本需求,其中的“住”和“行”都離不了土木。“只是土木工程要調整學科方向,調整專業布局,讓課程、教育方法跟上時代。”
李術才表示,在開啟建設教育強國歷史新征程的關鍵時期,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積極適應行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學科方向與專業布局。他說,國內很多高校都進行了相應調整,山東大學將土木工程專業調整為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既然融入了“智慧”,又加上了“交通”。同時,山大還在全國首設工程軟件專業。“工程軟件專業實際上是用你的理論知識,把它做成軟件,指揮機器去干。比如隧道里施工用的盾構機、TBM機,都是企業在施工,大都是機器在控制。李術才還以他最近一次坐飛機經歷告訴大家,現在的飛機起落過程,也全部是人工智能控制。“高校把土木工程專業調整為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設置工程軟件專業,實際上也是適應新的發展需求。”此外是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緊盯土木工程將來的發展前景,包括儲能、傳感器,包括智能分析系統等。
李術才引用錢七虎院士的觀點強調了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與擔當精神的重要性。他說,錢七虎院士多次提到,任何一個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中去,都無法產生很大作用。此外,要錘煉學生創新精神與成長型思維,鍛造堅韌品性和學習能力,在解決工程問題實踐中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李術才表示,學土木工程專業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因為“沒有哪一所大學的實驗室能夠覆蓋現場所有情況”。他還希望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人文素養、哲學思想。
李術才希望以論壇為契機,前瞻性謀劃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思路舉措,有組織開展產教融合和對外交流,涵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良好生態,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人才力量,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管恩文對本次論壇召開表示誠摯祝賀。他表示,山東省多措并舉加快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持續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希望大家通過此次論壇,錨定發展目標,加強合作交流,堅持機制創新,讓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更有力度,學生工作、思政教育更有溫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有深度,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養,助力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轉型升級。
丁剛在致辭中表示,深化產教融合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他希望以本屆論壇為契機,加強與各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及同行的溝通交流、協同創新和開放合作,持續推動創新驅動增長,加快培育基礎設施新優勢,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聚焦新質新域方向,引領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錢七虎院士:應從傳統土木工程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錢七虎院士在題為“土木工程學科的偉大、飛躍與轉型”的主旨報告中指出,土木工程是構成新征程中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的主力軍。土木工程學科應從傳統的土木工程,向土木工程數字化、智能化建造轉型,實現“土木工程建造科技和數字化技術的全面交叉融合創新”第四次飛躍。
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黨委書記張權主持開幕式。齊魯交通學院院長李利平、土建與水利學院黨委書記劉斌分別結合學院發展情況,介紹了學校土木交通學科建設特色與育人成效。各高校與會代表圍繞新時代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展開交流。
參會代表還調研了山東大學校史館、博物館、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等。
中建鐵路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教育廳(省委教育工委)相關部處有關負責人參加論壇。
(來源: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 宣傳部 作者:王劍秋 攝影:劉怡康,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