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校于2020年加掛“海淀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校牌,此后成為海淀區院校合作辦學的首個“未來教育”實驗校。至今,三年已過。
靈動的民樂演奏、朝氣蓬勃的合唱、歡快優美的舞蹈……11月25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和平未來實驗小學舉辦的成果匯報會上,學生們依次上臺,用精彩的表演展示在學校學習的成果。
該校于2020年加掛“海淀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校牌,此后成為海淀區院校合作辦學的首個“未來教育”實驗校。至今,三年已過。
院校合作辦學的成果如何?對“未來教育”又有哪些思考?當天,海淀區教科院和平未來實驗小學以“院校”合作辦學為背景,聚焦學校三年變化及特色辦學實踐,在特色三維課程構建、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和樂”育人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成果分享。
搭建三維課程體系,42門特色課程供學生選擇
“和平小學是溫泉地區一所本土老校,創建于1955年……”該校書記、校長丁剛介紹了學校悠久的歷史,并細數了三年來學校在海淀區教科院幫助下所取得的成果。
丁剛提到,開展院校合作辦學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準方向、確定路徑,全力打造面向未來的學校”,學校在海淀區教科院的支持下,在課程方面打造了主題突出、特色鮮明、面向未來的學校課程體系——“和樂”課程體系, 即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
數據顯示,學校特色課程數量由原來的20余門,增加到42門,比如民樂、非遺制作、創意美術等藝術類課程,陶藝、木工及葫蘆工藝等實踐活動類課程。作為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不可少,學校還開設了機器人、編程、激光雕刻等科技類課程。
記者注意到,學校研發了《有趣的葫蘆》校本課程,從種葫蘆到寫葫蘆日記,再到繪制葫蘆、進行葫蘆絲演奏,一門課程與科學、美術、音樂、語文等各個學科相融合,對學科課程進行了延伸、拓展和補充,不僅充實了國家規定課程的內容,還實現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丁剛表示,學校成立了課程資源開發領導小組,確立課程資源開發的思路,協調解決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提供課程資源開發必要的支持,“為了課程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我們請了多位專家對課程的理論支撐、理念、思路、活動設計、實施方案等進行指導,對參與教師進行培訓。專家指導培訓后,我們編寫了《有趣的葫蘆》課程指導手冊。”
海淀區教科院院長吳穎惠也介紹了在豐富學校課程體系方面的努力。“教科院的研究人員來到學校,與學校老師一起研發課程、研究教學。我們先后研發了日語課程、編程課程等,也對學校原有的葫蘆課程進行了優化升級。通過進一步整合資源,落實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加強教學與生活、教學與社會的關聯,希望培養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學生。”
關注教師成長,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動力
“明顯感覺到在教育教學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區教科院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課題研究、課題立項都多了很多。”該校六年級1班班主任、語文老師劉桂紅告訴記者,在科研的過程中,作為教師,自己也成長了許多,“現在我還在做一個跟信息化教學手段有關的課題。”
作為一所“未來教育”實驗校,和平未來實驗小學在促進教師成長方面也有諸多探索。
丁剛介紹,學校始終以課題研究為引領,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同時多渠道聘請專家教師,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每學期都有教科院的專家走進學校進行聽評課,還有專家走進課堂親自上示范課。我們也多次邀請外省市教研團隊到學校進行交流指導。每次交流既是課程文化的交流,也是教學理念的碰撞,更是多地教育資源的共享。”
同時,對于青年教師,學校還搭建了適合的成長平臺,開展師徒結對、基本功培訓、跟崗學習、評優課展示等活動,優化青年教師成長路徑。
吳穎惠表示,在促進教師成長方面要充分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我們聚焦未來教師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的品格,包括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學習環境創設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探索構建未來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標準和能力框架,并在這個基礎上研發評價標準體系和培訓課程。”
與此同時,海淀區教科院還幫助學校構建了教師發展共同體。“我們以一個又一個的課題研究小組為核心,實踐和探索沉浸式的教科研模式,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走進學校,與老師們一起結成研究共同體。”吳穎惠表示,圍繞新課程對教師基本功的要求,院校合作進行教學設計、應用各種信息技術,并開展示范課、優質課的展評,教師教學設計和說課比賽等,以此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數據賦能、五育融合等,專家為未來學校“畫像”
六年級學生王瀟諾的媽媽看到了學校為學生們提供的各種成果展示機會,“對孩子的綜合能力提高很有幫助”;四年級學生曹熙然的姥姥看到了孩子在學校學到的各種特長,從葫蘆絲到琵琶,“孩子回家就跟我們分享”;四年級學生尹坤特別喜歡數學課,“數學特別有意思”……采訪中,學生和家長都向記者表達著對學校的認可。
作為院校合作辦學的實驗校,和平未來實驗小學的未來還將如何發展?當天,吳穎惠分享了她的設想。
“我想建設一所數據賦能的未來學校,希望大數據在教學中得到巨大的應用。”吳穎惠表示,期待未來能把教育信息化應用到學校里,現在學校已經用了VR技術讓教學變得更生動活潑起來,讓教育更有沉浸的、交互的內涵,未來要構想出更有創新性的教育教學模式。
與此同時,未來學校將是五育融合的學校。吳穎惠表示,在實際教育工作中,五育目標常常遭到過度分解,五育過程被零散分割,出現五育之間相互不聯系的“孤島”狀態,“但學校從來不應該有割裂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而應該推進五育的跨領域性、融合性和關聯性。”
未來學校還應該是學生快樂成長的學校。吳穎惠透露,要以未來教育為引領,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打通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的資源壁壘,圍繞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成長需求,逐步建立起面向未來的精選、精簡、精品的優質課程育人體系,全方位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倡導生活教育,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成長和發展。
此外,吳穎惠還表示,未來學校也是能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家長滿意的學校。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