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過程中,采用1950版國徽方格墨線圖,按照2008年頒布的國徽國家標準,傳承梁思成等前輩學者設計國徽的精神。
2月22日,一件直徑80厘米、純白色的國徽石膏設計模型出現在清華大學檔案館,這是人民大會堂去年(2022年)更換的新版國徽制作基準稿。據悉,這件模型由其設計師──清華建筑學院副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王青春捐贈給清華大學檔案館。
捐贈儀式現場。圖/清華大學
記者從清華大學了解到,人民大會堂東門上方的國徽,是全國各場所懸掛的國徽中尺寸最大的。由于上次更換的國徽已懸掛近二十年,徽面的金箔等有所脫落;還有專家和群眾提出,該國徽在很多細節上與天安門前懸掛的國徽以及初版國徽相比,也有變形和差異。
據悉,黨的二十大召開前,有關部門決定更換該國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美術學院多位專家學者對國徽有關制作標準、制作原則和技術規范提出重要意見,王青春副教授率領團隊,承擔了國徽石膏模型基準稿制作和國徽生產過程監制等工作。
據清華大學介紹,曾復制過初版國徽的王青春在設計過程中,采用1950版國徽方格墨線圖,按照2008年頒布的國徽國家標準,傳承梁思成等前輩學者設計國徽的精神,查閱大量資料,認真修訂細節,運用數字科技,還原深化設計標準,完成了這項重要政治任務。
“清華與國徽設計有著淵源聯系。”清華大學檔案館館長、校史館館長范寶龍介紹,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清華營建系教授梁思成、林徽因等就參與了國徽的設計工作,副教授高莊等完成了國徽模型的塑造,當時在中央美院任教、后來成為清華美術學院教授的張仃等也為國徽設計作出重要貢獻。
目前,清華大學檔案館保存有當年梁思成、張仃分別設計的國徽圖案印制稿和高莊制作的國徽模型等珍貴歷史文物。“此次捐贈入藏的國徽新版模型,再次書寫了清華人與國徽70余年的不解情緣。”范寶龍表示。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