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興旺、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她力量”的推動。在第112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揚子晚報與江蘇省歐美同學會聯合關注江蘇優秀海歸女性,讓我們一起來走近“她們”,一睹“她智...
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興旺、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她力量”的推動。在第112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揚子晚報與江蘇省歐美同學會聯合關注江蘇優秀海歸女性,讓我們一起來走近“她們”,一睹“她智慧”和“她力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徐昇
朱偉云:科研和人生,都要勇于破界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從一開始的研究領域不被看好,到一手組建動物消化道營養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連線國際合作項目30余項,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朱偉云,用一句話概括了在探索中永保激情的“秘笈”:“不管是科研還是人生,都別自我設限,要勇于破界。”2021年,她獲評南京農業大學“立德樹人楷模”。
朱偉云
1997年,朱偉云作為首批引進人才,正式到南京農業大學工作。當時提起“動物腸道微生物”,國內還無人問津,朱偉云的研究不被理解、更不談被看好。為了打破科研僵局,1999年,孩子才6個月大的朱偉云毅然決定出國交流,前往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尋求可能的合作機遇。
深入接觸后,朱偉云意識到,作為全國動物科學領域的研究重鎮,南農應該盡快與國際“接上軌”。于是,她決定提前回國,專門邀請了學界泰斗韓正康先生“坐陣”,同時請來了荷蘭瓦大的動物科學系系主任,詳細介紹了南農在這一領域的設想與規劃,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謀求合作。嚴謹的態度、合作的誠意打動了瓦大系主任,雙方決定聯合培養博士,并開展項目合作。
2004年,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交流經費,朱偉云辦起了分子微生態的全國培訓班,專門請來了瓦大的高級實驗師,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紛紛前來培訓,圈子逐漸打開。2005年,朱偉云又發起了國內首個“動物消化道分子微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英國、荷蘭的教授應邀做大會報告,浙大、中國農大、云南農大等國內高校紛紛委派教師前來參會,如今該國際研討會已形成了2年一屆、300人次的規模。2009年,歐盟“豬的腸道健康”項目框架發布,南京農業大學作為唯一歐盟外合作單位,參與該項目第七框架的研究。
從組建南農消化道微生物團隊,到將團隊從校級平臺建成江蘇省消化道營養與動物健康重點實驗室,再到開拓相關研究的國家級平臺、牽連起國際聯盟,作為一名女科學家,朱偉云拿出了創業者的果敢與勇氣,白手起家、從0到1壘砌平臺、匯聚資源。
朱偉云是學植物病理出身的,博士階段開始研究微生物,在英國讀博士后期間正式探入動物微生物領域,正是這樣的“三級跳”,讓她意識到,研究做到一定境界,機制、機理都是相通的,學科的差異不是壁壘、而是利器,是激發科研想象、打開科研天地的利器。
對于朱偉云團隊的青年教師而言,每兩三周一次的組會是“雷打不動”的,朱偉云希望培養的是“1+N”型人才。所謂“1+N”,就是在專業素養這個核心的1之外,打開學術視野,從業界與學界、校內與校外、全國與全球的范圍內去捕捉最新動態、獲取科研與實踐的靈感。
朱偉云回憶,“我的兩位導師,中國農大的沈其益教授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宋大康教授,在我讀書的時候,就支持我出國留學,并教導我先‘跟蹤學習’,之后要‘回國服務’。”這樣的精神在她的學生這兒得到了傳承,在朱偉云課題組,青年教師出國比例占到了87%,不少老師出國后又回到了課題組,與朱偉云一起,將國內消化道營養的研究推向深入。
在朱偉云看來,科研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指導學生們發論文,不應該一味追求數量,而更應看重貢獻。她常和學生說,“你們的論文,要看的是the impact(影響力),而非impact factor(影響因子)。”如今,由她指導的研究生近200人,包括留學生,其中多人任職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動物營養與飼料行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并在重要崗位擔任要職。
史小麗:為湖泊生態環境健康貢獻“她力量”
史小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后,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紀委委員、湖泊生物與生態黨支部書記、湖泊生物與生態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擔任中國藻類學會理事。入選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學術獎勵與榮譽稱號。憑借優異的科研成績,2022年,史小麗被評為中國科學院“三八紅旗手”。
史小麗
史小麗深耕于湖泊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研究領域,長期為美麗江蘇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她開創了“湖泊超微型浮游藻類生態學”基礎研究方向,主持“十三五”巢湖水專項、“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洪澤湖藍藻水華預測”等10余個項目和課題,發表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7項。
作為女性科研工作者,史小麗以獨有的細膩和堅韌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史小麗常常回憶起當年帶著團隊來到新疆調查湖泊生態現狀的往事。當時,作為領隊的她,每天白天急著趕路、跟湖庫管理者溝通聯絡、下湖采樣,晚上還要帶學生抽濾樣品。一個多月來,除了羅布泊無人區,她幾乎跑遍了整個新疆。因為趕時間,她在烏倫古湖采樣時碰到很大的風浪,卻硬著頭皮上船,邊吐邊干活。回想這段經歷,史小麗坦言當時壓力極大,環境也非常辛苦,但是她依舊堅持下來,最終獲得了新疆20多個湖泊的水質,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浮游微生物、沉積物樣品,為系統掌握新疆湖泊的水生態環境現狀奠定基礎。
湖泊,是長三角地區最靈動的生態基底,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湖泊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史小麗開展了江蘇省多個湖庫生態環境問題的診斷和治理工作,扎根太湖和洪澤湖藍藻水華預測預警的第一線,多次參與藍藻異常狀況的分析研判,以科研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為江蘇人民的飲用水安全和打造南水北調“清水源頭”保駕護航。憑借在藍藻水華控制方面的突出研究,史小麗還受邀在合肥市市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上作專題報告,深入分析巢湖藍藻水華的發生強度和原因,在高平臺上提出巢湖藍藻水華防控的思路,充分發揮科技智庫作用。
她針對水體富營化影響湖泊生態環境的痛點問題,圍繞湖泊藍藻水華控制,形成全過程防控技術創新鏈,有效指導藍藻水華治理實踐。通過長期研究揭示湖泊超微型浮游藻類群落結構組成和生態學特征,豐富和發展了藻類生態學理論,分離鑒定了20余株純淡水超微藻藻株,填補國內外藻種庫中淡水超微藻的空白。
既是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又是求真務實的黨支部書記,肩負多重身份的史小麗在不同角色里演繹著同樣的巾幗風采。作為湖泊生物與生態黨支部書記,她堅持黨建和科研相融合,帶領支部和江蘇省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支部開展結對共建,在業務交流中實現優勢互補。通過組織“追尋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學黨史 祭英烈 守初心”等主題黨日活動,支部黨員擰成一股繩,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協同攻克了淺水營養化湖泊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相關技術已應用于治理我國100多個富營養湖泊,將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落到實處。
姚卓:蘇繡“繡二代”的堅守與創新
今年28歲的姚卓出生在蘇州鎮湖蘇繡之家,母親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姚卓4歲時就在母親的影響下拿起繡花針學藝。成年后的姚卓前往美國和英國留學,研究生就讀于世界排名第一的藝術設計院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她一邊學習一邊磨練自己的蘇繡技藝,立志在與時俱進的時代發展中傳承和弘揚蘇繡非遺文化藝術。姚卓學成歸來后,在蘇州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從事蘇繡設計和創作工作。這個擁有世界視野的“繡二代”有了更強烈的使命感:將傳統繡技融入現代審美,讓蘇繡走進尋常百姓家。
姚卓
“蘇繡傳承了2000多年,不該只待在博物館里,只有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才能讓它真正‘活起來’。”抱著這樣的初衷,2018年初剛回國,姚卓與家人創建品牌“姚繡”,通過更具現代氣息的創新設計,為傳統蘇繡注入時代活力。“姚繡”致力于將非遺融入生活,堅持手工,堅持原創。以蘇繡為核心,傳承為使命,設計為方法,將工藝美術的媒介與形式拓寬,探索非遺回歸生活的理想方式。
姚卓還創辦了姚繡課堂,專注于中式刺繡技藝研究與教學并致力于非遺文化傳播與推廣。近些年,姚卓多次走進三江侗族自治縣、內蒙古康巴什區、新疆尼勒克縣等地區,通過開展蘇繡技能培訓傳授技藝,助力鄉村振興和民族刺繡產業發展,帶動當地繡娘走上致富道路。2021年,全國婦聯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上她榮獲助力貴州苗繡產業入圍獎。
不僅如此,為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喜愛,姚繡課堂走進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2021年與北京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合作將蘇繡成功推廣到中小學生中,現培訓成員已超過千名。
多年來,姚卓參與多項刺繡國禮及重大作品創作過程,多次獲得工藝美術博覽會等國家級金獎。2019年,她的作品“鳶尾花”胸針被外交部選定為國禮,贈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夫人。2022年,她的作品《繡》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
姚卓用所學現代設計賦能傳統蘇繡,為中國非遺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這句話是姚卓多年來堅信的人生格言。作為一名90后國家級非遺蘇繡青年傳承人,她熱愛自己的崗位,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示年輕一代刺繡人的創新創意成果,再現充滿活力的蘇繡故事。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